在都市里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城市人多、車多、樓多、噪音多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容易感到疲勞,從而引發心悸、胸悶等病狀。這時,你可能是患上了“城市擁堵綜合癥”。心理專家分析,“城市擁擠綜合癥”的癥狀主要是由于高度神經緊張和心情焦慮而引起的心理失衡。
城市擁堵綜合癥癥狀
在擁擠狀態中,人們相互接觸、干擾,肌肉會異常緊張,極易引起精神疲勞,導致內臟功能失調,使人頭昏眼花、食欲減退、肌肉發僵、關節不適、心率加快等。統計顯示,都市人的山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和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都高于鄉村居民。
首先,從社會致病因素來說,擁擠造成的環境污染、噪音和交通不暢等,使得疾病容易傳播,頭腦容易發脹,性情容易急躁,也容易造成疲勞、心悸、胸悶,甚至呼吸不暢之感。其次,從心理致病因素來說,長期處在擁擠環境下生活的人們,由于高度的緊張與焦慮不安,容易導致心理狀態失衡。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為什么有人在擁擠的車上火氣大,常為一點小事而爭吵,甚至動手動腳。其實,這正是由于擁擠使人們大腦皮層調節功能紊亂,進而出現心理障礙,易產生異常興奮感的結果,若有不慎便一觸即發。
給生活一個舒適空間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人的社交需要一個距離,生活需要一個私密空間。但是,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這種距離和空間被無情地壓縮,甚至被剝奪了。走到哪里都是人和噪音;各種廣告、信息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地鐵里、商場中,擁擠的窘況使人喪失了相對安全的心理環境,壓力接踵而來——這種感覺,可能每一個擠在門口急著等下車、在大街上打電話卻找不到安靜地方的人都能體會。
人在分心的情況下,效率會大大降低;在環境刺激過度的情況下,狀態會被打亂,很難完成預定的目標。心理專家表示,成年人的行為目的性很強,也因此最怕被環境過度影響,一旦目標被環境“挫敗”,壓力就會產生。
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和順暢的生活環境,煩躁與壓力自然找上門來。再加上現代人本來工作、生活壓力就大,愈發加重了面對擁擠環境時的心理反彈。這種“擁擠城市”的現象在中國比較突出。因為城市往往人口密度比較大、生活條件相對窘迫,很容易讓人產生不適的感覺。在歐洲的很多城市,平時街上都沒幾個人,自然心情愉快。
到城市以外放松自己
城市太過擁擠,我們該怎么辦?心理專家指出,開闊的視野、安靜的環境、悠閑的節奏,這些對人的心理具有積極影響,但是,目前的大部分城市并不能提供這些元素。
心理學家還表示,都市居民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湊熱鬧,使自己的活動盡量錯開擁擠的高峰期,如上下班、節假日等,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孕婦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應控制自己的活動次數,減少不必要的街頭活動;同時,都市人還需學會“鬧中取靜”,在緊張中學會放松、并經常保持平靜愉快的心境。同時,在飲食上進行調理,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增強體質,這也是防止擁堵綜合癥的有效方法。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