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凌預約了兩次,才有機會來到我的咨詢室。
她今年33歲,初中文化,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1米60的個子,除了眼睛不太大外,外觀形象頗好,但是有些憔悴的臉龐略顯壓抑和憂郁。
她有一個經商的丈夫,比自己小一歲。小凌說,丈夫酷像自己的父親。
寒暄后,小玲向我講述了她目前的困惑和自己的成長經歷。
“我在1歲半的時候,就失去了媽媽(我很沉重地看著她,鼓勵她說下去。),媽媽離開的方式是自焚(聽到“自焚”這兩個字,我打了個激靈,心下想怎么會這樣?),聽別人說,媽媽自焚之前,和爸爸大吵了一頓。之后,爸爸甩上門出去了,媽媽把家里僅有的—瓶汽油澆在自己的頭上,然后點燃了火柴……(小凌哽咽了),燒了個面目全非。據說之前,媽媽把我放在了鄰居家里。媽媽知道她要去的地方是一個不好的地方,她沒有帶上我……(說到這里,小凌已經泣不成聲。)
等小凌平靜下來以后,她以平靜又有點內疚的聲調給我講述了她后來的故事:
后來我才知道,媽媽離開以后不到半年,爸爸和我的后媽舉行了婚禮。從此,我就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聽我奶奶說,我小時候很乖,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從來不淘氣。
不久之后,我后媽生下了我妹妹,過了兩年,又生下了我弟弟。在我的記憶里,比我小4歲的弟弟總是欺負我,我從來不會還手。有時,在忍無可忍的時候,我也會奮起自衛,用自己無力的小手去拼搏。但是受傷的總是我,因為往往還沒有等我得手,我后媽那凌厲的巴掌帶著風聲,就會打到我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
我爸爸在家的時候,后媽總是輕聲細語,表現出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她陰一套陽一套,像個雙面人,我從心里對她厭惡極了!我爸爸也總是責罵我不是好女兒!我忍受著無限的委屈。
有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我徒步走了十幾里的山路,打算去我奶奶家。但是,走至途中,我害,怕爸爸的責罵,又轉身走回了家里。那—次,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夜里10點多鐘了。回來的那么晚,不但沒有得到爸爸的一絲同情,反而招來了他的一頓痛罵。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往奶奶家里跑了。
在學校里,我無法平息我的惶恐和不安一我是一個沒人疼的孩子。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的護送下走進學校,也看到其他小朋友被爸爸媽媽接回家,他們有說有笑,是那么的開心,而我是多么地羨慕,同時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凄涼!我無法安心地學習,我的小學和初中就在倏忽之間完成了。
初中畢業后我沒有考上高中,爸爸給我找了一個職高,我也不能安心地學習。后來,我有了第一次戀愛,對方對我非常理解。和他在一起,我感到了我從未經歷過的安全和幸福,我找到了知音!但是爸爸知道了以后,痛罵了我一頓,當時爸爸的行為更加澈起了我對他的痛恨,爸爸越是不讓我做,我越是偏要做!
“你給不了我溫暖,還不讓我尋找依靠,世間哪有這樣的爸爸?”不久之后,我毅然和這個男孩結了婚。當時我感覺,在世界上我有了一個疼我的人!可是,好景不長,我們無法很好地相處,經常發生矛盾,同時還發生肢體沖突。無法再過下去,最終我們分手了,我一下子又跌進了冰窟里。
我四處游蕩,又四處追尋——也不知道在追尋什么!
在一個工廠,我找到了份工作。在我小組里,有一個關懷我的師傅。當我有什么事情的時候,他總是給我方便;而且在夜晚下班的時候,他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要我走大路,別走小路,并且經常送我到離我家不遠的地方;當我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站出來,為我排憂解難。
他讓我感到了父親般的溫暖,就這樣,我感覺他就是我的歸屬!哪一天我要是見不到他,我就會感到十二分的孤獨。我們有了父女般的情感一同時又摻雜著親密的愛,不久,我們就有了第一次同居,第二次幽會,第三次……
好景不長,我師傅的妻子知道了,我們不得不分手。但是我內心里的那份難舍難分,至今記憶猶新。
大概又過了些時日,經人介紹,我和我現在的丈夫結婚了!婚后不久,我們有了個孩子,我非常喜歡我的孩子,我暗暗發誓,不能讓我的孩子像我這樣,我一定要給他幸福!說實話,我和我丈夫之間,從結婚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有體驗過那種夫妻之間的快感。我們是夫妻,又好像是路人,但是我們又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
夫妻感情啊!是什么?我們一年之中,每月不到一次的,性生活,但是又是那樣的乏味。奇怪的是,丈夫沒有責怪,我也沒有期待,夫妻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似乎在這里凝結了。這算什么生活啊!
我們結婚不到一年,我有了新的“朋友”,我們不間斷地約會。在和我這位新“朋友”的來往中,我又找到了超過現行夫妻關系最親密的體驗,是那樣的美妙和幸福!
但是,與這位朋友共享親密感之后,我總是又體驗到無限的失落和空虛,這樣的日子,結果會是什么?我十分的糾結,我怎么會淪為這樣的女人?我怎么會這樣的變態?我怎么會這樣的道德敗壞?
專家觀點:
心理學在依戀研究中,揭示出早期親子依戀關系長遠的社會意義。早期的研究證實,嬰幼兒的依戀行為系統可能喚起、激活其他的多個行為系統,而直接影響、決定著其他行為活動的性質和水平一警覺、恐懼或探究、交往,分心地兼顧或全身心地投入。
最近的研究得出,依戀這種親子關系的早期體驗,會成為我們以后處理人際關系的基礎,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與早期的親子依戀有密切關系。成人期的依戀類型形成于童年,早期的依戀關系還與我們的愛情關系有明顯正相關,從最新的研究結果中可有理由地推測,安全依戀型的人也將有較持久的愛情關系。
小凌在1歲多就失去了媽媽,從此和媽媽的關系徹底分離。而能夠替代的爸爸,又沒有能夠承擔起這種責任,給予小凌充分的依戀,反而使小凌體驗著惶恐和不安。因此小凌所苦苦追尋的是安全感和依戀關系,當她每次陷入愛河之初,能夠體驗出愛和歸屬感,時間稍長她就又回歸以往焦慮不安的體驗,因此她獲得每次愛的關系,稍后也就因此而減少了生機和吸引力。她在這種童年就形成的依戀模式下,不斷地去尋找,又不斷地放棄,讓親密關系像走馬燈一樣輪換,無止無境,造就著痛苦的婚姻和關系。
在此,我衷心地提醒大家要重視早期親子交往,應清醒意識到這一經歷和體驗的深遠影響。忙碌著的初為人父人母者,特別是職業母親們,要抽出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同時父親們也要自覺地與孩子多接觸。現代依戀研究已證實,孩子不僅會依戀母親,也會天然地依戀父親,特別是女孩。
另外也由衷地告誡已婚的人們,要珍惜已經結成的婚姻關系,不輕言分離,讓后代有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得到安全成長、健康成長最起碼的條件。在和諧的婚姻里給孩子足夠的依戀關系,讓孩子充分體驗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培養出更能適應多變社會的新人。
(編輯:歸零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