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學生說:“性無知比應試教育還慘。”一些青少年主動來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甚至有中學生會告訴心理咨詢師:現在我們班上已經沒有幾個是“處女”、“處男”……
案例一:小麗,高一女生,一度很苦惱,不愿意去上學。因為她在學校里不敢抬頭走路,怕看到男生,尤其擔心男生會認為她在看異性的下體。小麗的母親反映,小麗在家洗澡的時候,不愿意開燈,說是擔心裸體被人看見。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得她不得不休學在家,小麗的問題屬青春期的性敏感問題,已有靠近精神障礙邊緣狀態的危險。經過家長勸說,小麗來到心理咨詢中心,經過了兩個療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以后,小雨歡歡喜喜地去上學了。
案例二:一天,—位在職業學院上課的老師提到本校的一名男生,居然下課時在教室門口大喊:“我要強奸。”這位男生所面臨的是青春期性沖動難于按捺的問題。有性學家甚至認為,17~19歲的學生性能量是最強的。說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維護是相當重要的。
案例三:某職高女生,18歲,突然休學了,一天比一天憂郁,后來經過網絡咨詢時,她告訴—位心理老師,同班一位男生邀她去玩,一句“我愛你”都沒說就占有了她的身體。從此就對她避而不見。為此,這位女生很苦惱,也很擔心自己會懷孕。這個案例,也是典型的性沖動問題,事發之后,既感到“不好意思”,又擔心承擔“責任”,從而退縮逃避導致憂郁休學。
案例四:某大學三年級男生來心理咨詢室咨詢,他的煩惱是不敢抬頭看人。經過咨詢輔導,他說自從在網上看過兩性視頻后就忍不住老想那些事,自己覺得很羞恥,也特別擔心大家知道他在想那些事。這是一位看黃色圖片、視頻“上癮”的男生的苦惱,這也是現在一部分“網癮青少年”的問題之一。
專家點評:
青春期及青年初期面對性的發育成熟必然帶來的心理巨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需要面對的。據專家調研發現,學生對學校的性教育是“百分百不滿意”,有關性的認識都是他們自己冒險探索出來的,負罪感也油然而生,進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形及偽裝,也就出現了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甚至是邊緣狀況與精神障礙。
可以說,青春期的“性敏感癥”原本不是什么病理狀態,只是正常的身體感覺及心理反映,如果有適時的心理疏導及積極的心理能量指向,這種“性敏感”能自行轉化為積極、正面的心理能量而用于學習、交往上;如果受壓制受責備,或是接受了大量不合時宜的圖片、視頻信息的干擾,則可能導致其產生既喜歡又害怕的矛盾心理,正是這種矛盾心理可能導致分裂樣心理狀態,甚至可能導致其出現精神障礙。就此,特別呼吁關注青少年及青年初期的性心理健康維護工作。
(編輯:歸零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