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個同姓老婆,幾率有多大?一些疾病為何會在某一特定的地區比較高發?我國學者繪制了一張包含了12.8億中國人的姓氏地圖,正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不僅是人,連姓氏也會透露出“一方水土”的秘密。最近,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系的研究生導師陳家偉、中國科學院教授袁義達等學者,對中國人的姓氏進行了追蹤,發現姓氏可以作為一種遺傳印記,而那些塑造了“一方水土”的歷史事件,早已在姓氏的傳承里延續著。研究人員將這些有關姓氏的信息,繪制了一份同姓地圖。它會告訴你,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邂逅與你有著相同姓氏的人。
娶個同姓老婆,幾率有多大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國際知名的人類學研究期刊《美國物理人類學》上,由陳家偉、袁義達等共同完成。
中國人的姓氏十分獨特,12.8億的龐大人口擁有7327個姓氏。實際上,在這近萬個姓氏之中,最常見的不過百來個。從歷史來看,這100個最常見的姓氏中,有97個起源于春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時期。當時的中國,版圖還僅限于中原地區。如今,100個最常見的姓氏在廣大的版圖上,被85%的人口所用。研究人員從中讀到了一條線索:它意味著與大部分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姓氏包含了更多的文化與遺傳信息。
研究人員將12.8億人的姓氏在地圖上描繪出了—個全國分布,詳細到了每—個縣擁有多少個姓氏、其中的每一個姓氏有多少人。—個縣、—個市、一個省,研究人員逐一地計算出了全國各地的同姓率。
所謂的“同姓率”,簡單來說,就是在某一個地方,人們遇到與自己同姓的人的概率。它是學術上一種通過研究姓氏分布,來探究人口結構的方法。
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小伙子想要娶一個當地的姑娘,那么,他未來的新娘與他同姓的幾率就直接體現出了當地的同姓率。世界上,各國的同姓率差別很大,歐美、日本的姓氏很多,文化也比較多樣,所以他們的同姓率比較低。這也反映出了他們的人口比較分散,沒有特別大的姓氏。如果一個地區人們的姓氏越集中在少數幾個姓氏上,那么,當地的同姓率就會比較大。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幾乎是同姓率最低的區域了。這一現象無疑也是在向研究人員講述它的地理和歷史。
陳家偉說,這一地區靠海、靠河、水產豐美,非常適合人們生活,所以人們在選擇生活條件時紛紛會聚在了這里。這里的“低同姓率”,可以追溯到南北宋時期。由于當時的戰亂,很多人從中原南下,遇到河流的阻礙之后,索性安定了下來。于是,大量的人遷移到了長江流域,導致了這一區域的人口比較混雜。
千里之外的成市也有親兄弟
當把同姓率繪在地圖上,研究人員還用它計算了另一個揭示人口與姓氏密碼的指針。
這個“指針”有一個學術名字“Nei’s距離”,其實它就是一個遺傳距離,揭示了任何兩個不同的地區之間,姓氏差異的大小。這個“指針”越大,就意味著這兩地的姓氏差異越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新疆的石河子這個城市與它周邊的城市,以及新疆的其他城市、距離較近的寧夏等地區相比,遺傳距離的差異很大。相反,與河南、江蘇的一些城市的遺傳距離很小。
“兩地離得很遠,但姓氏的差異很小,這說明兩地之間可能發生了大規模的移民。一個地方的人到了另一地,并按正常的規律繁衍,導致了相似的人口結構。“陳家偉說,追溯歷史,可以從援疆中找到答案,當地的很多人都是從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中原地區遷移到了石河子。
山東和東三省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雖然地理距離很遠,但遺傳距離卻十分接近。這與歷史上的“闖關東”有關。一直以來,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當地的農民顧不得清政府的禁關令,冒險“闖”入東北。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闖關東”的山東人不計其數,東北人口一路飆升;其間也經歷了19世紀末的開禁。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空前遷移。在這Z~程中,共有2000萬人遷到原本人口稀少的東三省。
北京方圓800公里以內人口充分融合
“歷史年代越近,就可以越精確地找到造成遺傳距離相近的事件。如果時間太久遠,那么,可以得出比較模糊的、規律性的趨勢;長時間的演化,可以追溯近千年。”陳家偉說,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做的一項分析,想要將遺傳距離進一步精確,看相隔甚遠的兩地中,哪一些人群之間有著淵源。
一個有趣現象是:北京與它周圍800公里以內城市,遺傳距離很小,一旦超過了800公里,姓氏的差異就突然急劇增加,而且距離越遠,增加得越快。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則是另一番景象。以上海、江蘇、浙江的一些城市為例,只要地理上有一點距離,遺傳距離就拉開了很多,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遺傳距離不再變化。
“這說明,在北京的方圓800公里之內,人們是充分融合的。為什么南北方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我們也在分析,還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陳家偉猜測,可能與北方歷史上戰亂頻繁有關,人們充分流動,卻又不遠走。“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根據每個城市與鄰近城市之間的遺傳距離和地理距離的關系,來判斷它的形成過程、居住特點。”
姓氏上的遺傳密碼
一直以來,姓氏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遺傳標記。這是因為大多數的時候,姓氏是通過父系得到了繼承,因此,它成了Y染色體基因的標記。這意味著,對姓氏分布研究可幫助人們理解遺傳結構、歷史社會行為等。
“按理來說,姓氏可以作為一種遺傳標記。但是,中國的情況比較復雜。”陳家偉說,中國的姓氏不是單一的起源,同一個姓氏可能有很多個緣起。因此,很難說一個多起源的姓氏都含有相同的Y染色體。小的姓氏作為遺傳標記的可能性比較大;而越大的姓氏,宗譜就越亂、復雜性越多。
不過,一項對姓氏、疾病、區域的相關性研究,還是被科學家們列入了計劃。“有一些疾病會在某—特定的地區比較高發。為什么會這樣?我們想進一步研究。”陳家偉告訴記者,疾病在某一區域的高發,也許是因為當地的環境、氣候特點,也有可能是因為族群的緣故。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區,大部分的人們之間會有一定的相關性,他們的染色體也會相關。研究人員想知道,是不是這種相關性導致了疾病的高發。
當然,這并不是說某一個姓氏和某種疾病聯系在一起,但相關性將會成為研究人員破解某些疾病高發的一把鑰匙。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