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我有時候太過自信,覺得自己什么都行,每一件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時又想著“你們說不行,我偏要試一試,證明給你們看,你們都是錯的”。自己心里也覺得可能會失敗,但就是有強烈的欲望想去試一試。(張女士)
A 執迷不悟指的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無法將客觀與主觀、現實與假設很好地區分開來。如果將自己這種已有的經驗駕馭現實之上,并過分固化的話,就產生了執迷不悟。
認知失調可能會導致執迷不悟,但執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認知失調所引起的。導致執迷不悟的原因有許多:首先是思維定式,以前認識事物的習慣可能會影響后來認知事物的方式,而不會因時因事而進行變化,這表現為人們的固執;其次,有的執迷不悟是由于心理的保護,有時人們未必認識不了事物的客觀,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機制,會使人堅持自己’的看法。這就是說我們在勸解別人的時候語言要恰當,如果不恰當的話,兩人會因為言辭爭論,而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認知失調引起的,比如說曾經有一個女孩深陷愛情騙局,別人一眼就看得出來是在騙她,但女孩子就堅持認為那個男人是愛她的。這就是另一種的固執。
每個人都會產生過執迷不悟心理,這是很常見的。人在認知時會依賴于自己的經驗,受主觀影響,有時認知會偏離客觀事實。就比如說“旁觀者清”,就是因為旁觀的人沒有先入為主的那種經驗和情緒,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事情,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清”。
執迷不悟對人的影響,要依賴于其主觀的定義。如果你堅持的是對的,那么其正面的影響就要大些,有的時候成功與固執只有一步之隔。但如果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維,會導致前進的停滯,無法創新。如果是因為自我保護而產生的固執,那會使自己無法客觀地認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我們應當用開放的意識,去分析利弊。對于負面的影響,要分清楚好處與壞處,那么這種影響會減輕。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與他人缺少溝通,負面的影響就會增大。
希望人們在認知過程中,要認清現實與假設、主觀與客觀。遇到事情應當理性;提醒自己情緒會讓自己的認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對事不對人。不要將人與事情聯系起來,不要帶著成見去認知。
(心理醫生 曹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