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威廉姆斯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之一。1932年出生于紐約的約翰·威廉姆斯在少年時代便廣泛地接觸了古典、爵士、流行等音樂風格,24歲時正式加盟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隨后轉入20世紀福克斯公司進行電影音樂創作。約翰·威廉姆斯曾為90多部電影創作音樂并擔任音樂總監,24次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的提名,并5次獲奧斯卡最佳音樂大獎。
電影音樂創作之《星球大戰》主題曲《星戰進行曲》(1977年)
約翰·威廉姆斯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電影音樂創作事業。《星球大戰》、《印地安納·瓊斯》、《大白鯊》、《辛德勒的名單》等等,這些電影音樂都是他的杰作,解讀電影音樂家約翰·威廉姆斯或許要從《星球大戰》系列音樂開始。
1977年,喬治·盧卡斯拍攝的電影《星球大戰》震撼了全世界,他開啟了一個現代的神話,不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票房奇跡,也被認為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影片導演喬治·盧卡斯從三部《星球大戰》拍到了《星戰前傳》的第三部,武器、戰場、陰謀、服裝都已更新換代,前程往事被翻找出來隆重登場,主角由鄰家男孩換成了傳說中的戰神……在這其中,始終不變的是那烏托邦般的夢想,還有約翰·威廉姆斯為《星球大戰》譜寫的主題音樂。
影片背景中有力的曲調是《星球大戰》的主題曲,它理直氣壯地高歌,訴說著自童年開始就狂熱而執迷的星球探索之夢。這支《星戰進行曲》主要由銅管樂演奏,這也給音色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屬色彩,這樣的配器習慣,或許并非來自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思維,而是因為這種音色的頻率不大容易被聲勢浩大的戰爭場景的音效所淹沒……約翰·威廉姆斯的音樂中總是帶有這種毫不造作的明快與熱烈,像這樣的大調進行曲容易寫成千篇一律,而約翰·威廉姆斯的才華恰好體現在這段配樂的泰然自若和一種來自于性格的明亮感。
電影音樂創作之《哈里·波特》主題曲(2001年)
《ET外星人》、《太陽帝國》這兩部關于男孩成長的音樂是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在此之后,他在寫《哈里·波特》系列時就更加得心應手。在科幻、魔幻、恐怖電影中,電影配樂能夠得到最淋漓盡致的發揮。威廉姆斯為《哈里·波特》電影系列寫了前三部的音樂,在《哈里·波特》中音樂幾乎自始至終地縈繞畫面,是音樂建起了魔法城堡,并幻化作一片影片中熠熠閃光的藍色魔幻空氣。
最初,主題曲仿佛從音樂盒中傳來,接著弦樂隊神秘而激動的音云開始圍繞主題,因為一個神秘而勇敢的小男孩的誕生,世界有了新的節奏,星云正在組織,宇宙正在醞釀,小男孩的世界充滿了神秘未知。《哈里·波特》系列有一個共同主題,無論在樂曲的亮度、層次感、精致感各方面,《哈里·波特》的主題音樂均衡地掌握了古典交響樂的動態氣勢和靜態模擬,又一次活化了哈里·波特的想象世界。
電影音樂創作之《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1993年)
威廉姆斯與斯皮爾伯格合作之初他42歲,那一年斯皮爾伯格剛剛拍攝他的第一部電影,他邀威廉姆斯一起喝咖啡,希望他可以幫這部電影配樂。
威廉姆斯自攜手斯皮爾伯格后就一直好運連連,分別以《大白鯊》、《ET外星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而斯皮爾伯格因為這兩部電影的數億票房成為了好萊塢的搖錢樹,卻自始至終被奧斯卡拒之門外,直到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曾在1993年獲得了12項奧斯卡提名,并最終贏得了最佳導演、最佳配樂等7項大獎。
這部以黑白片形式拍攝的電影不再需要戲劇性的音樂烘托,威廉姆斯只是為它寫了一支歌,曲調就像辛德勒的營救一樣悲壯,然而,當它在圓號、長笛、小提琴的獨奏中傳遞,像清脆藤蔓在壓低的鏡頭里蜿蜒生長,在暗中傳遞著希望和生之信念時,任何語言都是無力的,只有這支歌無法替代。
約翰·威廉姆斯與斯皮爾伯格多次合作,能深切體會到這位身體中流淌著猶太人血液的導演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猶太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采用了以色列猶太裔小提琴家帕爾曼深情演繹的獨奏方式突出主題,將殘酷戰爭陰影下的猶太人的凄涼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被認為“哀而不傷”,不是對人間悲劇的控訴,而是對歷史錯誤的沉思,充滿了省思和緬懷的溫存氣質,威廉姆斯讓音樂成為了深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歷史獨白。
威廉姆斯在各種電影配樂中逐漸積累了他的個人音樂風格,一種后期浪漫主義的樂風,一種寬宏、純真而色調溫暖的樂風,這種動聽而細膩的樂風非常適于輔佐電影情節的展開,而氣勢磅礴的大型交響樂音響也與好萊塢大片的規模意氣相投,這種樂風不但成為了約翰·威廉姆斯所有電影音樂的底色,也成為了好萊塢音樂的主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