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必然成為時代的潮流,它還將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正在直面改革的語文教學而言,帶來了新的思考。
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能很好地認清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實際地位,結果只能是鳩占鵲巢,反受其累。我們必須清醒的問一問自己,什么才是我們想要的多媒體語文教學。
我們知道,新事物的出現,總會是在一片爭議聲中逐漸被認識,繼而被批判,被平反,而只有在繁華散盡之后重新被認識時,才是真。多媒體被引入教學同樣經歷著這樣一個過程。
一、錦上添花更好
多媒體應用于教學之初,備受好評。公開課,優質課評選,平時的常規教學課幾乎都缺少不了多媒體的身影。此時,我們能聽到的幾乎只有一種聲音——喝彩與贊美。這也說明它確實有著其它工具所不及的優越性。
新課程標準中就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其中就提到了電影、電視、廣播、網絡。而這些都是多媒體技術可以直接實現的。其中,網絡是我們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多媒體設施進入課堂,充分發揮了聲、光、圖、色、影的結合作用,為學生創設了更為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興趣。除此外,多媒體的走進課堂還可以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合理的運用有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上到《安塞腰鼓》一課時,我們讀著那粗獷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若狂的激情,但怎么讀,也很難真切地被文字震撼,更不用說點燃自己內心的那份豪情了。但當我們利用多媒體反復播放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狠了,望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才真正感受了黃土地上狂舞的生命力,體會那腰鼓的發狠沒命了的聲響,那“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確實給了我們一種生命的震撼。此后,學生再來誦讀本文,便能真有了一股發狠了,沒命了的激情。
而除了震撼之外,安塞腰鼓演出的場面本身也是一扇走進黃土高原生命的窗口,黃土地、紅高粱、白頭巾、黝黑的肌膚、如火的烈日,這構建起來的不正是色彩斑斕的生命之歌么?而這美麗的圖卷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談的,此時只需用多媒體展示一欄黃土高原所必須面對的一些嚴峻問題,一些圖片,相信學生就會真正去思考這樣一個“困倦的世界”構建的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畫,更是一曲悲壯的歌。而這生命之花正是在這樣一個本該貧瘠的土地上綻放開來的。
這些往往是我們無法用語言讓學生去感受的到的。
有時我們也希望能補充一些課外的東西,如一篇范文,一個優秀的朗誦視頻,一曲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這不是我們都可以用多媒體以外的工具來替代的。對于有經驗的教師應該都理解,語文的復習課其實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語文課在復習時缺少學生統一而又內容典型的例題,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去訂資料,也不可能每次都用聽例文來替代閱讀,更不可能每次都去復印范文。而多媒體的運用此刻卻能輕而易舉的解決此類問題。
二、不得不去反思
多媒體教學實際操作產生的問題要求我們不得不去反思。
當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堂而皇之地成為更多教師的日常行為,泛濫到成為一堂課的主角時,問題便浮出水面了。有報道稱,某校學校因為停電,有些教師居然以停電為由,讓學生自習。可見,多媒體教學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時候了。這其實也體現出個別教師利用多媒體的程式進行機械性的授課。本身而言,這是忽視了自身的成長,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是不負責任的照本宣科,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更不用說去提高學生的能力了。
從語文教學的實際來看,我們也不得不反思。
語文課堂應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這都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具體展開活動,初中教學尤為如此。我們不能因為過于追求課堂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如此,多媒體語文教學同樣不能例外,而實際中,多媒體教學已經將看、講、練作為主體,忽視了學生的思考,更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不得不反思。
新課程標準正確處理基本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關系中明確提到:“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應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感悟”就是我們對閱讀的一種心神的交匯,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是一種內心的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驗的反映。而這不是影像資料和直接給予所能真正達到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過程”的習得。
新課程標準重“過程”,強調了它要求教師應盡可能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觀察、想象、質疑等豐富的認識過程來學習,過程本身的價值被充分肯定。
那么過程中怎樣探索,產生什么樣的思考,聯想到什么內容,是課件最終能確定下來結果的么?如果這樣,我們培養學生的質疑過程從何而談。
從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來看,我們所需要的課堂應該是發散思維的課堂,學生隨時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可是我們制作課件時不可回避的問題是設計一條思路,一條線,如果學生的思路離開了這條線,這個課件可能就很難進行。
新課程重視“對話”,它強調上課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求師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享、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學情境的復雜性,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好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根據不斷出現的新情況不斷調整或改變教學目標,應該讓教學過程在不斷的“生成”中延展。
所以,我們的教案應該是“生成性”教案,而不是一個固定的鏈條。
如果學生長期被動的接受這種鏈條式課件,那么從哪里去談“生成”,從哪里去談“對話”呢?
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
三、多媒體教學實際操作中給教師的幾點建議
1.背景的設置
制作課件過程中,有些教師誤認為制作出來的課件是為了引起學生更多注意力,在制作課件的時候,主觀上總希望把課件做的更華麗一些,奪目的背景圖片則成了首選。我們必須清楚,使用課件的目的本身不是制作課件,而是為了更好的上課,作為工具,課件不可以喧賓奪主,這會直接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如非需要,背景最好簡潔大方,因為背景終究是背景,色彩顏色如不能配合字體需要,也會影響閱讀。
2.區別閱讀和范讀
教學中發現教師有時會將一些輔助性的文字顯示在屏幕上,自己埋頭看著電腦,范讀顯示的文字,但學生現在是聽還是看,教師并未交代,這樣不僅讓學生缺少目標,更會讓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照本宣科的感覺。此時,我們大可以讓學生誦讀或閱讀,如需要教師范讀,最好不要在屏幕上顯示。
3.內容必須適度,扣緊教學目標
我們總以為多媒體的使用增加了課堂的容量,于是喜歡盡可能多的,甚至毫無刪選地將涉及的知識加入到課堂中去,教師自身辛苦不說,學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更是問題,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一堂課緊緊巴巴地過一張張的幻燈片。因而,適度是必須要注意的地方,這就要我們必須時刻謹記教學目標,從設計到使用都應有所側重。
4.超鏈接的使用
生成性的問題不是我們在設計課件時都能夠想到的,但對于一些大的方向,或可以松動的環節及順序性,我們可以通過超鏈接進入到設想的幻燈片界面,避免一味按照固定的形式生搬硬套,左右學生的思路,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也不利于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
5.板書的重要性
一堂語文課如果有一個好的板書就相當于給了學生一幅課堂構架圖,不僅能很好地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更能幫學生理清重點。多媒體使用以后,教師們雖然沒有把板書忘記在課件之外,但往往是只在最后將應該有的板書體現出來,缺少了過程。有些教師在使用多媒體后已經漸漸將多媒體作為了課堂可以為自己代勞的一切工具,一堂課下來,可能一個字都不寫,這直接抹殺了教師書寫的示范作用,更讓課堂重難點被淡化。
6.保證課堂時間
現在多媒體教學不再是以前的幾個班級公用一個多媒體教室,學生不用從一間大展廳走到另一間大展廳,它已經走進了許多學校的教室,教師每人一臺筆記本,上課時只需要帶著筆記本和一本教科書就可以了。然而,不可回避的,電腦、多媒體的啟動、幕布降落、調試圖像,打開界面等都需要時間,如果教師是連堂,而又不在一個班級上課,問題可能就更多了。這些時間從哪里來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前進班準備。不然會直接耽擱課堂時間。
7.保證學生的休息時間
學生的休息時間應該是自由的,寬松的。不應該被壓制,多媒體的使用必然會出現教師早到、遲走的現象,如果有教師稍微拖堂一分鐘可能就會影響學生的正常休息,因為教師整理多媒體工具的時間里并沒有離開教室,這樣學生在教室的自由時間大大縮短。這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只能自己盡可能提高自己的效率了。
四、怎樣運用才算是最合理的運用
舉個例子來說,口渴時我們會用茶杯、水壺來喝茶、喝水,沒有杯子、水壺時用大碗也是可以的,如果這些都沒有,我們不會認為就無法喝水了,因為喝到水才是目的。沙漠之中我們見到清泉,俯下身子直接去飲難道不可以嘛?
但是如果我現在什么器具都有,而我們又不是很渴,我個人覺得還是用茶具會更好一些,一杯清茶齒頰留香,沁人心扉,讓人回味無窮。
如果需要外出,防止外出無水可飲,帶著軍用水壺之類的器皿裝水不是更好些么?
如果是口渴難當,還是大碗來的痛快,仰頭直飲,更覺酣暢淋漓。
可是若是喝的不是茶水之類,而是面湯,我想還是大碗好些。如果一定要用杯子、水壺去裝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么?相信很多人質疑,即使自己說不出什么辯駁的理由,只能說是一種感覺。可是也只是因為我們有一種感覺,才讓我們體會到了天地有心,生靈有命,也正是這種感覺讓我們領略先賢精神的靈性,誓愿萬世創建太平。
我們的生活如此,我們的課堂也不應當例外,靈性教育也將成為教育改革的一面新旗幟。更何況,新課標中多處強調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如果我們自己的課堂本身都缺少一種靈性的體驗,學生從哪里的到體驗,又怎么愿意去體驗。
在我看來,有益于課堂教學,有益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當我們認為“手抓羊肉”別有味道時,摒棄了器具,粗獷一些有何妨?這不正是豪放么?多媒體不需要用時也大可以放置一旁,有些是書讀百遍才可意會的東西,還是讓學生意會為好,再優美的畫面也道不盡“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味道,再高超的演技也訴不盡“黛玉葬花”的惆悵。即使是文章《口技》,我們只能從一些片段當中看到現在口技藝術家的成就,但是與課文中的相比還是存在差距,可見視頻的展示是取代不了反復閱讀后的那種想象空間的。
需要用時我們也大可以將之“拿來”,“紙上得來終覺淺”,一曲休止符后再次萌生生命力的《命運》,這些不是我們能用語言可以描繪出來的。
我們在學習綜合性活動課《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時,不可能只是談論老黃歷的事情,而怎樣結合時事,怎樣更快捷地反映社會現狀,我想多媒體的應用會真正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學生誦讀“在中國,九一八的炮火、七七盧溝橋的槍聲和南京大屠殺中30萬死難同胞的呼告聲,時時使我們驚醒”之后,就可以談到近日釣魚島等事件。此時,多媒體不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供材料,為我課堂服務,更能烘托氣氛,使之為課堂服務。
因此,我們對多媒體的應用不應當是癡迷,更不應當是抵觸,而是順其自然,把它當作船之槳,門之簾,椅之扶手,能用到實處就是最好,把它當作是黑板、粉筆之外的另一個工具就好了。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多媒體被定為一個超大型工具而不是左右上課思路,忽視課堂生成,替代學生思考的“萬能膠”時,我相信,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多媒體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圣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