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初中150篇(蘇版)課文學完之后,寫不好記敘文的學生大有人在。把寫人的文章看成寫事情的文章,把寫二三事的文章寫成一件事,更有甚者把寫人的文章寫成“‘阿花’”二三事,總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反映在作文上。筆者認為這和教師在處理閱讀教材時不注意從寫作角度教學有很大關系。
語文教材以閱讀為主體,老師所謂的教學主要指對閱讀的教學。老師的日常工作是把閱讀放在首位,閱讀部分的教學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對閱讀教材中關于寫作的指導作用,往往停留在對課文的寫作特色的總結上。寫作成了閱讀的附庸。
為此,筆者嘗試了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的方法,特總結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結構意識
我根據閱讀教材的結構培養學生的結構意識。文章的結構歷經千年是有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東西。熟練掌握這些可以提高寫作是效率,少走一些彎路。
如在教學《社戲》時,我抓住“想看社戲”“去看社戲”“看完社戲”這個幾個環節,讓學生明白寫事情就應該按照時間的先后,根據起因、經過、結果的過程來安排結構。我教會學生掌握縱式結構。所謂縱式結構急速圍繞一件事情,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進行文章段落的層次安排。它的優點是能清晰、有條理地寫出事情的發展過程,能在結構安排中突出事情的主要環節,能有意識地做到詳略得當,能使文章內容具體,形象生動,中心突出。閱讀教材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于漪的《往事依依》也是先寫小時候,然后寫學生時代,同樣是典型的縱式結構。閱讀教材中的寫事情的大部分是采用了縱式結構。當學生對基本的縱式結構掌握好以后,可以進行縱式結構的變體訓練,這時可借鑒,《我的叔叔于勒》這樣轉折的縱式結構了。
縱式是結構的基本式,可橫式也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當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時候,注重讓學生體會聞一多先生對于文學事業和革命事業的兩種獨特態度:作為學者,他是“出世”的,作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這兩種態度都是圍繞愛國情和使命感展開的。學生學習本篇課文后就掌握了橫式結構。橫式結構就是按照文章中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選擇寫作的材料。這些材料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往往以并列的形式鋪陳,來共同表達一個主題。
二、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
審題就是研究文章的標題,應該寫什么內容。必須仔細辨析標題總的每個字、詞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搭配關系,從而準確地理解題目的意思,領會題目的要求,進而確定文章的立意、選材、組材等總構思。教材中課文的標題一般比較精煉,很好地體現了課文內容。每當我上新課時,總讓學生先認真讀標題,審題。在不看原文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想如果是自己寫,會如何寫這篇文章。然后,在認真閱讀課文,和自己所想的相對照,找出不同。如上《最后一課》時,讓學生看這個題目,審標題的寫作對象和題眼,是“最后”,寫作重點的“一課”。然后學生起來談自己寫這個題目的設想。有的寫小學時最后一課離別的悲傷,有的寫放假的喜悅。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審題目中的人稱要求,明白這是一篇很常見的寫人的文章,運用的是第一人稱。要是自己寫,會寫什么事情,然后和課文比較,從而培養審題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選材意識
教材是一個體系,都是從學生可能涉及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精心選擇的材料。如果能從這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作文選材意識的培養將對寫作有裨益。寫文章需要材料。要寫出優秀的文章,選用什么樣的材料很有講究。必須把素材進行加工成題材,從而符合中心的需要,所以選材是決定作文成敗的關鍵一步棋。新穎而能很好凸現中心主題的題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材料是為突出中心服務的,要想準確表達中心,就必須選擇那些最能表達文章主題的材料。在表達中心的事例確定以后,要緊扣中心構思、敘述,切忌橫枝蔓葉。如教學《一面》時,我先介紹了魯迅在當時中國的影響,然后印發了幾篇寫魯迅先生的文章,讓學生體會該文選材的特殊性。學生從而明白了,選材要小,要獨特的道理。
四、培養學生的表達意識
語言是構成文章的“細胞”。“細胞”雖小卻是衡量一篇文章優劣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的語言首先要表意明了、語句流暢。除了這還有將文章寫得漂亮、精彩,能夠出彩。想擁有出彩的語言,必須學習課文的節奏感、修辭手法和抒情議論的表達。多讀、多背是根本的方法。如在學生學習了魯迅的《社戲》后,文章中的“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是非常優美的句子,我安排學生仿寫。學生寫成:不必說盛開的風信子,光滑的鵝卵石,高大的楊樹,嫩綠的垂柳,也不必說喜鵲在天空長鳴,美麗的蝴蝶飛舞在花叢中,嬌小的壁虎趴在墻壁上,脆綠的螞蚱忽然從草叢中直竄出來。單是周圍的墨綠的濕草地一帶,就有無限趣味;不必說高大的香椿樹,高大的石墻,蚊子叮的包似的小土山;也不必說前院的蜻蜓,更不必說躲在花兒里的蝴蝶,呆在樹上練嗓子的小鳥,小野貓受到了驚嚇飛快的響槍后跑去。單是后院里那堆雜草叢,就有無限的樂趣。這樣從句子入手,逐步到段的仿寫,到篇的仿寫,就會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作文雖然要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但是必須以讀為基礎,沒有正確的、充分的讀作基礎,光寫是不行的。張志公先生曾說過,多寫是完全必要的,不過,寫必須以讀為基礎。而學生的閱讀往往是以教材為第一母本。那么閱讀好教材,利用好教材,就能為寫作奠定良好的開端。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縣河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