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實踐證明,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 多樣化 方法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以講為主,甚至一講到底,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和現成的結論,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的喪失,而且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筆者在這幾年的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課堂討論法、編演歷史劇、歷史調查與訪談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在這些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堂討論法的運用
課堂討論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積極性,而且在討論中能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九年級歷史上冊《美國南北戰爭》一課中,美國內戰前南北方兩種經濟制度間的矛盾最終成為戰爭的起因,這個問題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對這一問題是否領會將直接影響到對南北戰爭的重要歷史作用的認識,以及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問題的理解。但是,教材表述相對簡約,學生經濟學的知識又比較缺乏,這些都成為學習這段歷史的“攔路虎”。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課前我設計了“美國南北戰爭可以避免嗎?”這樣一道歷史討論題,給學生一周的時間,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搜集史料充實教材內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提出誰講得最好,誰將獲得“歷史最佳分析員”的稱號。接到任務后,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興致勃勃地查資料,作記錄。一周后,我組織了這堂討論課,課堂上大家圍繞著“內戰爆發前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兩種經濟制度的存在對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發展是利還是弊?”“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到底產生了什么矛盾?”等問題積極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互相討論、分析中,自然地得出結論。通過本次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例如,在講授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后果》這一課時,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認識是本課的難點。我首先指導學生以記者的身份,結合書上的知識,模擬進行薩拉熱窩事件的現場報道,通過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討論并暢談對薩拉熱窩事件的看法和認識。大部分同學對這一事件持同情、肯定、支持和贊賞的態度,而少部分同學則對這一評價原則提出了挑戰:認為薩拉熱窩事件是個人恐怖活動,給世界帶來災難,應該否定。大家在討論中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在學生認識到薩拉熱窩事件作為突發事件而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啟發學生討論“斐迪南夫婦的死對世界局勢真的這么重要嗎?”激發學生一起探討大戰爆發的深層原因,即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大家在熱烈的討論中認識到歷史事件的出現都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通過討論,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判斷與分析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編演歷史劇的運用
學生喜歡上什么樣的歷史課?歷史課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我國最早留美攻讀世界史的教授何炳松認為,歷史課關鍵“就是要使得過去能夠‘活現’出來”。所謂“活現”,就是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編演歷史劇,就是一種很好的“活現”途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進入到歷史短劇、歷史人物的意境之中,無論是獲取知識、相關材料,還是解決難點,都親身嘗試、探究,從中來體驗和感受所演的角色,并通過角色的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例如,我在講授中國歷史《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課時,進行了編演歷史劇的教學實驗。接到任務后,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興致勃勃地查資料,寫劇本,分配角色并排練,編排了兩幕歷史短劇。我引出課題后,由學生裝扮的“歷史老人”帶領大家穿越時空隧道進入歷史情境。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鞏固統一”兩幕歷史劇的展示,使生動的歷史場景呈現于眼前。表演者勁頭十足,旁觀者看得津津有味。上完課后,大家普遍反映這種上課形式很好,使他們能夠參與到歷史中來,覺得歷史就在眼前,仿佛有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能夠更深刻地了解歷史、學習歷史。通過本次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加深了對漢武帝“大一統”的認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歷史調查與訪談的運用
歷史調查與訪談這種教學方法,它改變了以往靜態的歷史教學面貌,使歷史教學成為充滿活力,內容豐富的動態活動;它打破了課堂與社會的界限,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地整合起來。它能使學生獲得大量課本上得不到的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在八年級下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課的教學中,考慮到“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為了充分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就采取了這種教學方法。首先根據學生們的興趣選擇,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個組,然后讓他們去進行社會調查與訪談。一組同學調查“大躍進”運動的具體表現,并思考“大躍進”運動的一些做法會給我國帶來哪些危害?另一組同學調查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情況,并思考怎么評價它?每組要確定一名小組長負責,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要有明確、適量的分工,確保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在調查過程中,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興趣都很濃,有的同學從家里拿來了錄音機,有的同學拿來了攝像機,有的同學負責采訪,有的同學負責記錄,對遇到的問題,大家都能夠認真地思考、分析。調查完畢后,各組都對調查結果進行了認真匯總、統計和分析,各組長向全班同學匯報了本組的調查成果,全班同學針對匯報成果,圍繞著“‘大躍進’運動的一些做法會給我國帶來哪些危害”“人民公社化運動該怎么評價”等問題,積極踴躍地進行發言,在爭論中,大家加深了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認識,在實踐中使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達到統一。通過本次社會調查,建構了學生認識上的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沖突,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推動了學生積極參與、感知歷史,體驗歷史情景,最終使學生理解特定的歷史現象,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意識。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教師只有根據具體情況,以學生為本,不斷變換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為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給學生新穎多變的刺激,讓學生的眼、耳、口、手、腦一起參與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這樣歷史課堂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馬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