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課程(教學)實施的主陣地、主渠道。毫無疑問,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系列教學改革,課堂是主攻點或切入點。因此可以說,建構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是我們每位新課程教師所面臨的嚴峻課題。教師如何才能建構起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呢?我想最關鍵的是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具體地講,優化語問課堂教學設計,要從明方向、抓重點等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設計:準確明了,層次清晰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流程的準繩,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語文課堂教學的失效、無效,問題主要出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有效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準確和明了。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于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并學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只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水平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主問題設計:統領全文,貫穿始終
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指對課文閱讀教學過程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造的核心提問或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的。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指出,“‘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顯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主問題可以簡化教學頭緒,減少課堂教學中大量的無效提問,讓學生真正占有時間,解決問題,真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其次,它可以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品讀,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肢解課文、一講到底、“碎問碎答”的弊端,將課堂教學引向以學生課堂思維活動為主的整體性閱讀教學,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設計了以下5個主問題:
1.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一個什么樣的皇帝?
2.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
3.這些人上當受騙的原因是什么?
4.那個孩子沒有上當受騙的原因是什么?
5.從中我們應該明白什么樣的道理?
寧老師設計的這5個問題圍繞“騙”字展開,先理解后評價,先感受體驗后分析探究,由表及里,不斷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學環節設計:刪繁就簡,凸顯重點
教學環節是指課堂教學展開過程中相對獨立或完整的教學階段,教學環節的科學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要減少花樣,簡化環節,留給學生更多思考、討論的時間。如今,我們發現環節復雜、結構繁雜、程序凌亂的境況越來越多地充斥著課堂,使原本簡單而快樂的學習,卻因“天衣無縫、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而使孩子“忙于追趕、疲于應付”,變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無所作為”。
例如某位教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時,設計了以下九個環節:①聊一聊你的、我的、大家的端午。②讀一讀高郵人的端午。③說一說高郵人的端午。④評一評高郵的端午明星。⑤議一議外鄉人眼中的高郵鴨蛋。⑥夸一夸自家的高郵鴨蛋。⑦贊一贊高郵鴨蛋的好名聲。⑧品一品孩子們的“鴨蛋秀”。⑨抒一抒綿長的故鄉情。
本堂課九個環節明顯偏多。王榮生教授說:“語文課堂教學,一堂課的教學環節,以二至三個為宜。”一堂課只有45分鐘,如果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放手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學習、理解、鑒賞,獨立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觀點,那是需要大量時間的。就本堂課上教師所設計的九個環節而言,除第一個環節,其余八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細讀文本,需要經過分析、提取、概括、表述,再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來完善,這樣的過程,不是三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假如每個環節都是淺嘗輒止,倒不如刪繁就簡,凸顯重點,追求實在。
四、文本解讀設計:咀嚼語言,以文為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新課標提倡的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都要具體落實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如今,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富有“新意”的解讀是對文本的誤讀。教學《愚公移山》,批評愚公沒有環保意識、沒有經濟頭腦;閱讀《背影》,當學生提出父親攀越柵欄是違反交通規則的解讀時,教師評價“獨具匠心”……所有這些,都是脫離文本的表現。
五、背景資料設計:適時適量,靈活穿插
背景資料是指與課文相關的,對人物、情節和內容有一定價值、意義的資料。背景資料包括時代背景、文體背景、作者背景、語文知識背景等。在教學中適時補充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與情感體驗,有利于向學生展示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也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穿插資料要適時適度,如果運用過多,一來有賣弄才學之嫌。二來可能給學生造成更多的認知和理解障礙。
六、學生活動設計:活動充分,收獲豐厚
學生活動充分,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充分占有時間前提下進行的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展能力、訓練思維的學習實踐活動。
《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一篇科幻小說。小說語言質樸,情節曲折,結尾出人意料又富有哲理。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對這部看似簡單的作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是教學的難點。一位教師在教學本文時,設計了三次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講故事”,對小說情節進行梳理。同時提出兩點要求:一是敘述情節要條理清楚;二是選用以下2~5個成語,如深不可測、聞風而來、爭先恐后、不容置疑、源源不斷、一視同仁、任勞任怨。第二個活動是“續結尾”,就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給小說續寫結尾,感受星新一小說情節曲折,結局出人意料的特點。第三個活動是“評人物”。引導學生抓住人物描寫的細節,通過咬文嚼字、朗讀體會、想象揣摩去品味言語情味,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荒誕表現和社會的荒誕行為,體會作者對復雜人性的反思。三個活動,環節精練,既準確抓住了作品文體和寫作特色,又放松了學生的心情,激發他們的興趣,同時又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很好地引領學生逐步深入文本,品味作品的豐厚意蘊。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得也是豐厚的。
七、延伸拓展設計:緊扣文本,適可而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是指在教學中從課內向課外拓展,教材向生活拓展,語文知識向其他學科拓展。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詮釋”教材,“剖析”文本,而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隱性元素,對文本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增加積累,逐步提高語文能力。但這種延伸和遷移要把握一個度,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那么,拓展怎樣才能做到適度呢?其一,要突出語文課的特點。所利用的資源必須圍繞語文教學目標,有利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其二,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拓展的資源,要考慮到所教學生的群體和個體的身心發展特點,使他們能接受和理解,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有利于他們的體驗和探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