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不少校內的公開課,也經常到校外聽一些專家名師的示范課,總結他們的得與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感覺到一堂課該如何結尾對于整節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實在是太重要了,而且充滿著藝術性。一個高明的教者總是能給自己的這一節課設計一個精彩的結尾,令人回味無窮,拍手稱快。而有些教師卻往往忽視了課堂結尾的教學,認為一堂課上下來,教學任務已經完成,進度緊迫,就草草收場,殊不知這樣損害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所以我感到應該重視課堂結尾的設計,增加課堂結束的藝術性,會收到異乎尋常的效果。那么一節好課對結尾究竟有什么要求呢?該如何結尾呢?
首先談談一節好課對結尾的要求:
1.目標明確,強化實效
一堂課新授結束后,余下的時間教師要求學生做什么呢?教師要交代清楚。例如:要求學生記住哪些字詞語句、弄清楚哪幾個問題、理解哪個人物等。由于目標單一且明確,容易統一學生的學習步調,而且難度適當,學生有望成功,容易使學生在掀起一個思維高潮,有利于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2.巧設懸念,思緒漣漪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不斷思維,課堂尾聲處可緊扣主體設計,設置一些必要的懸念讓學生的思緒蕩起漣漪。力求做到收中寓展,隱線纖纖。為學習后繼課程埋下伏筆。所設懸念應“懸”而“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3.方法多樣,事半功倍
按照中學生注意力品質的分析,中學生注意力的最佳狀態可保持在30分鐘左右,課堂尾聲的4、5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和比較疲乏的時刻。如果教師不采取恰當的方法,就不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段時間里,再要求學生承擔一定負荷,就要靠靈活多樣的方法,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進行一分鐘即興演講、一分鐘記憶比賽、一分鐘課堂發問、一分鐘課堂小測驗等。這些做法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大腦快速運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記憶、思考、整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扣住題意,妙語生輝
一堂課的好結尾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講究結尾用語,可根據課文主題、特點,用具有感召力的語言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話促人深思,讓學生課后回味。
5.總結全篇,深化主題。
到了課堂結尾處,要總結全篇,首尾呼應,突出重點,深化主題。總結語言要短小精悍,高度濃縮,畫龍點睛。在一個短暫時間內,用盡量少的語言概括出講解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抓住重點,掌握要點。對所聽課堂知識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那語文課堂常用的結尾方法有哪些呢?我認為有一下方法可以嘗試:
1.總結歸納法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在上課結束前用較短的一段時間,把所上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歸納、總結。要求教師用簡明、扼要、有條理的語言進行總結。還可以配合板書的形式,既有系統性,又不遺漏知識要點,讓學生的認識和記憶完整。也可以引導學生以準確簡練的語言歸納概括課文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的有效性。例如,《古代寓言二則》的結束設計:“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應該認識到這兩篇寓言的寓意有什么共同之處?”生答:“不能墨守成規,要靈活變通。”“是的,在生活中我們應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采取對策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墨守成規,要學會變通。”這樣的收束能夠加深學生對文中內容的理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2.發散思考法
指把教學過程中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進行發散性思考,以拓寬知識的覆蓋和適用面,并加深對已講知識和方法的掌握。如:講授《故鄉》時,引導學生重點分析閏土的性格特點,在教學結尾進可啟發學生用這種方法分析課文中另外的人物的性格特點,再如:《孔乙己》一文結束時,教師可向學生留一問題:若孔乙己考中了,你能想象一下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結束時,可留下一個問題:若于勒真的發財了,結局會怎樣?這些發散性很強的題目,會在學生的心里激起層層波浪,促使他們根據課文做出種種聯想,以此來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力。
3.承上啟下法
指在結尾時,使現有的教學內容與上一個教學內容和下一個教學法內容發生聯系,從而使學生感到所學的知識具有某種內在聯系,激發起努力鞏固已學的知識和學習新的知識的欲望,使所學知識系統化。例如:在教學《荔枝蜜》、《挖薺菜》、《都市精靈》等課文時,雖是同屬散,但它們的寫法不盡不同,文章結構的線索也不相同。這一組文章共同構成了散文的一些主要的寫法。在單篇教學的結尾,都可以采用承上啟下法,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啟發學生預習下一課文,為上好下一課打下基礎。
4.留有余地法
指在結尾時有意不把問題講透,留有一定的余地,讓學生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不忙于下結論,讓學生下去再討論。如: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的問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體現出來的世界觀的局限性問題;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流露出來的“超塵脫俗”的思想問題等等,都不一定在課堂上由教師講透。實際上有些問題也不可能講授,可以放在課后讓學生思考、討論。
總之,一個精彩藝術的結尾常常能創設余音繚繞的氣氛,讓學生帶著美感下課堂,帶著繼續探索的心理下課堂,激發學生課后繼續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