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大腦自然興奮保持時間約為二十分鐘。試想教師的教學如果程式化,總用一成不變的模式,難免會使學生感到困倦或“開小差”。反之,如果教師的教學能不斷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鑒于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活用教材,并對教材進行二次創造,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求新”“求異”中爭取每節課都能給學生新的感受,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挑戰、交流和創新的多種樂趣,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點燃興趣
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為了使學習富有成效,學生應該對所學知識備感興趣,并在學習中尋求歡樂。”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照本宣科,對學生一味地灌輸數學知識,而應積極創設數學情景,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筆者在課堂上會適時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心理關注,使他們意識到經過努力可以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筆者會讓課堂不缺乏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例如,在講解無理數時引用希伯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扔進大海的故事;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引出“反證法”;讓印度國王賞給國際象棋發明家錫塔麥粒的故事打開乘方運算的神奇大門。充分利用故事所具有的非凡吸引力來增強課堂情趣,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一大法寶。
二、物為我用,具象演示
數學世界邏輯嚴密,不易想象。借助模型、實物或多媒體工具,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為學生的思維“搭橋鋪路”,可以讓他們的有限數學領地彼此貫通。例如,在“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中,我們可以用木條釘成四邊形、三角形教具,讓學生隨意推拉四邊形、三角形教具,然后說說有什么發現。四邊定長時,四邊形的形狀可以改變;三邊定長時,三角形的形狀無法改變。這可以說明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如此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易于理解。在學習“截一個幾何體”時,筆者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自動手參與“切截”的活動過程,體會幾何體在切截過程中的變化外,還借助電腦的動畫功能,向學生演示切截的整個過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由“靜態”變為“動態”,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了空間想象力。
恰當運用教具,除了能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傳授知識外,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也有著奇妙效果。一個嚴冬的早晨,學生們不解地望著筆者搖著紙扇走進了教室,當大家明白這節課要學習扇形的有關計算時,他們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三、開展競賽,寓教于樂
初中生好勝心強。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比賽性、娛樂性的活動,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引導學生從成功與失敗中總結經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開展算24比賽、速算比賽、解方程競賽……這樣,整節課就會在輕松與激動中度過,學生還會期盼下一節數學課。在每一章節學完后,我們可以讓學生每人出一套試題,交叉考試,設立“優秀獎”“進步獎”,把單一的考試變成生動活潑的學習交流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獎機會。在教學“合并同類項”這節內容時,我們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在課的結尾安排了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式練習:每個學生都寫出一個單項式,并找到自己的朋友,再試著與之交上好朋友。這節課以游戲的形式結束,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課堂掀起了小高潮。
數學競賽游戲將數學問題置于游戲中,為每位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獲取成功的機會,有助于激發和鼓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不斷興趣。
四、創設疑問,鼓勵探索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必須周密設計系列性問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找準問題切入點,創設出一個能使學生積極思維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使認識過程變為再創造的過程。
例如,在“梯形中位線定理”教學時,筆者運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方法,推導出梯形的中位線,將梯形的中位線問題轉化為三角形的中位線問題。接著,運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方法,推導出梯形中位線性質定理。由于問題的提出是基于學生已熟練掌握的舊知識,在推導出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和關注度始終很高。
五、借助實驗,培養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實驗,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中,我們常常會借助操作性實驗,進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獲取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的“邊角邊公理、角邊角公理、邊邊邊公理”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畫圖、疊合的操作性實驗,探索出公理的結論。又如,在進行“平行線的特征”的教學時,教材給出了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而得到的一個“靜態”的基本圖形。筆者在課堂上并沒有直接采用這個素材,而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你能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出兩條平行的直線嗎?說說你的折法。學生在獨立思考未果的情況下,筆者給予了恰到好處的點撥,最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這一問題得以圓滿解決。接著,筆者又讓學生折出一條直線截這兩條平行線。此時,課本上的三線八角基本圖形就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學生根據制作的圖形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分組進行了測量,還有的學生剪下了一個角,把它貼在和它同名的角上,以觀察比較它們是否重合,用來驗證這兩個角的相等關系。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中輕松地學到了知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引入數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方法以及思想。
六、變式訓練,維持興奮
變式訓練,就是通過將原命題中的條件、結論、形式、內容、圖形等作適當變換,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組題,采用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多圖一題、一題多變等辨析或逆向運用等方法,對初始題目加以發展變化,從邏輯推理上演繹出幾個或一類問題的解法。通過對一類問題的研究,探索相關數學問題間的內涵聯系以及外延關系,迅速將相關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和網絡化,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整式的運算》的教學中,筆者在講解平方差公式時不斷進行變式,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應變能力不斷提高。
學生學習了(a+b)(a-b)=a2-b2后,基本都能掌握。這是學生的實際水平。
學習變式:(2x+y)(2x-y)=(2x)2-(y)2=4x2-y2。通過變式讓學生掌握較為復雜情況的處理方法。
學生掌握后,這時已達到潛在水平,也就是新的實際水平。這時,筆者繼續進行變式:
(a+b+c)(a+b-c)=[(a +b)+c][(a+b)-c]=(a+b)2-c2=a2+b2+2ab-c2
掌握上述形式后,學生運用平方差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此時,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和幫助他們發展自我的能力。因此,筆者繼續進行變式:(a-b-c)(a+b-c)=____。
通過變式,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解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并達到了新的水平。
因此,教師應立足于課本,精選課本中的典型例題、習題,充分運用各種變式進行挖掘、延伸和改造,用問題編成變式題進行教學,注重剖析破題思路,優化課堂結構,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充分暴露思維障礙,展示知識的形成、演變過程,提高思維品質和應變能力。變式教學能擺脫“題海”變被動思維為主動自覺的思維,形成“趣學”“樂學”的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作為課堂教學的踐行者,我們應不斷轉變觀念,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并不斷豐富和轉換教學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熱情,點燃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數學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