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即“預先設定”“預先設計”,它不僅包括對教材的解讀,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設定,還包括對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生活經歷等的把握,以及課堂上可能發生的變數等等因素的預先思考,以及相關的應變策略。
真正的教學情景是不確定、動態的,而課堂生成也是動態的,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捕捉精彩瞬間,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地調整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和教師共享教學的愉悅。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狀況,考慮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使課堂生成更具多樣性和創造性。
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生成的“生長點”。
一、互動對話,在交流中“生成”
現代教學理念下的課堂強調師生的互動,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一種思想、觀念不斷碰撞,精神、情感不斷交流,思想、信念不斷生成的過程”。的確,互動對話是課堂生成的生態條件,通過交流,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互動合作的教學,充滿生成的可能性,既改變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也避免課堂開放了,學生動起來了,教師卻清閑了的錯誤。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在與文本對話、師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出乎教師“預料”的信息生成。把握生成,及時調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授很多文章時,在對文章重點語段的把握上學生必然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會出現一些鉆牛角尖的答案和思路。這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討論和學生的發言,捕捉學生思維的方向,聚焦話題。
在教學《童趣》一文時,我們可以先介紹自己童年時的有趣往事,讓學生在笑一笑后有所思考,然后再讓學生講述一些自己的小故事,這時,學生們稍作思考立即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有說過家家的,有說看螞蟻搬家的,有說養小貓小狗的,可謂眾說紛紜。最后教師歸結成若干類,再來與文本比較,看看學生的童年、老師的童年、作者的童年各有哪些趣事,找找作者觀察、寫作的特點,從而懂得對待生活的態度。
學生富有個性化的豐富的生活體驗、奇思妙想和大膽的探索往往是課堂中的智慧之源,為師者多么需要敏銳地捕捉和推廣“畫畫”這類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的“生成”。這樣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維是相當活躍的,在整個過程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學生的個性才會得以張揚、視野得以擴大、智慧得以提升、創新意識得以發展。
鉆研教材,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的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時間與空間,全方位的預設能使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適時關注課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從而也使課堂精彩紛呈。
二、引導辯解,在探究中“生成”
學生是有差異的個體,教師在注重整體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個體的差異性。學校應該允許學生張揚個性,允許學生多元發展,這樣才能顯示他們的朝氣與活力。語文的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在思想激烈的碰撞中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古人強調“理不辯不明”,不管是雄辯還是狡辯,只要能辯就行,這是我對學生的要求。辯解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喚醒自信。
在教學范仲淹名文《岳陽樓記》,文末有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以此句為切入點,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任何作品都可以有一個假想的讀者,你認為范仲淹這篇文章是寫給誰讀的?請陳述理由。這樣一個問題竟引發了學生熱烈的討論和激烈的論辯,有些學生認為此文是范仲淹和朋友騰子京的共勉之作,因為兩人有著相同的遭遇和相似的人生抉擇;有些學生認為這是范仲淹個人的勵志之作,因為他的勤勉奮斗的一生正印證了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還有學生認為此文是范仲淹寫給天下所有為官者和統治者的,因為文章有一種鏗鏘的韻味和遼闊的意境,足以讓每個胸懷天下的仁人君子震撼。
學生的理解可謂異彩紛呈。設計這樣一些有價值的“無定論”問題,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生成對作品多元化的豐富解讀。在教學設計中,這一環節我作了彈性預設,通過引導學生辯解,在探究中學會多角度思考。同時,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答案,對學生的答案作延遲判斷,不可輕易否定,把學生的不完美答案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加以應用。如果是學生對于文本所生成的獨特的見解,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走向;如果是學生即興閃現出來的火花,應敏銳地捕捉,予以引燃;如果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超出了文學的范疇,那么教師應予以點撥、指導。
三、因勢利導,在嘗試中“生成”
所謂因勢利導,就是按照事物發展趨勢和客觀規律適時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導,使之向好的方向發展。就語文教學而言,因勢利導,就是要把握當前教學改革的大背景大趨勢,及時更新觀念,使之適應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就是要將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與我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根據各個年級各個班級的具體情況,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適時有效地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如今的課堂正顯現出剛性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關注過程和體驗,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態的生成的過程中出新思想、新創意。”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盡管教師課前有充分的預設,但在與文本對話、師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出乎教師“預料”的信息生成。所以作為教學的預設,一要能“隨機應變”,二要有“超越”,及時有效調控,只有隨機應變和超越預設,才能捕捉到最精彩的生成。
特別是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在教學重點難點的分解過程中、在題目的難易取舍中我們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創造最適合學生的教育,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我校一位老師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散文時,考慮到抓住文章嚴謹精美,層次清晰的結構,便于學生宏觀的把握課文,按照教參,文章分為五幅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但總覺得一篇語言秀雅清新,充滿詩意的美文,用這普通而簡單的五個名詞來歸納總缺點什么,因此她及時修改教案,在課前作了充分的預設。
師:同學們剛才已歸納了本文的五幅圖畫,那能否在“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名詞后邊加上一個描述性的詞語,使它更貼近文章內容,更有抒情氣息呢?我們先以春花圖為例。生:春花齊放圖。生:春花爭艷圖。生:春花爛漫圖。生:春花滿樹圖。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大家再次朗讀課文,從中選出一個最恰當的答案,并說明理由。生:我選“春花爭艷圖”因為課文中有“……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寫出了一個“爭”字,而“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則寫出了花的艷。生:還有寫蜜蜂“鬧”,蝴蝶“飛”也從側面寫出花之“爭艷”,因此,用“春花爭艷”最能概括這一段的內容。
結合文本同學們重新繪制出了五幅畫面“春草如茵圖”“春花爭艷圖”“春風適暖圖”“春雨朦朧圖”“春意催人圖”。
“定名”的過程實際上是進一步把握每一段重點的過程。如果沒有教師隨機應變的機智,又怎會有師生“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呢?由于在課前作了充分的預設,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作好了迎接學生創造性生成的準備。由此可見,“依賴”與“照搬”只會磨滅自己創造的靈性,只有在課前對教材的完備的預設,才會有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成。盡管生成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可能常常跟我們擦肩而過,但是我們在生成面前并非無能為力,我們可以通過精心的、有彈性的預設,通過對課堂生成的“生長點”的深入挖掘和悉心培養,使我們的課堂出現越來越多的適合師生發展的動態生成,使每位教師成長為課堂教學的藝術大師。
教學過程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實施”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預設的超越與發展,預設和生成應該是辯證統一的。合理的預設雖然不是順利生成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沒有預設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一味追求教學的動態生成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處理,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圍著學轉,一切跟著學走,學生想學什么就教什么,學生想怎樣學就怎樣做,結果一堂課就像一盤散沙,課堂紀律松散,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實踐證明,在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而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重視,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有了預設,并在預設中有所生成,就說明師生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被重視;如果在預設生成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非預設生成,說明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在主動學習,這樣的學習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因此,如何精心合理的進行預設將直接影響生成的產生和效果。
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若預設牽引的痕跡多了,隨機生成的亮點就會少。總之,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異恰恰是學生個人的知識、經驗與文本碰撞后產生的自我體驗,正是這樣獨特的、不可預期的生成使我們的課堂有著別樣的風情和精彩,永遠充滿令人期待的驚喜。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