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的基礎是制定一個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改變主體意識,預設教學目標;細化課程要求,明確教學目標;目標層次預設,允許學生差異;關注學生成長,促進動態生成。這是研究制定高中英語教學目標時需著力注意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高中英語 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 學力水平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學目標規定了教學內容的設計,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基礎。所以,對教學目標制定策略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改變主體意識,預設教學目標
有些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習慣從自己的行為或感受出發,把自身的行為或準備講授的教學內容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忽視學生的課堂行為、情感變化和學習結果。
1.弱化教師的主體影響,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英語教學應該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性的目標。要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一種實實在在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雙邊活動,在課堂中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在課堂中主體意識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第一單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教材中設計了三個問題:
① Do you have a best friend? Why do you think that he or she is your best friend?
② How do you get on with your friends? How do you help each other when you have problems?
③ What d0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a friend?
這些問題很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生一定很愿意開口說,那就要讓他們盡情地說。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又增進了師生關系,教師千萬不能自問自答。
2.以學生的學力水平為依據來制定教學目標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不同的學生不要求整齊劃一。有效的方法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選擇起點,鼓勵學生只要充滿自信,發奮努力,就可以達到適合自己水平的目標,取得一定意義上的成功,然后再向更高的一個目標遞進,在不斷獲取成功和遞進中得到一種輕松、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激發再次成功的欲望。所以,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提問時,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就要提問不同學力層次的學生。
二、細化課程要求,明確教學目標
1.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
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為了能夠更深入貼切地制定教學目標,就必須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以新的視點重新認識。第一,將知識按結構關系進行重組;第二,如何將結構化后的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三個方面的溝通,即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溝通。在教學時間的整體分布上打破“勻速運動”,主張按“長程兩段式”設計的要求將每一結構單元的課時分為“教學結構”、“運用結構”兩大階段,最后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在“教學結構”階段,主要采用發現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體驗、發現、建構,形成知識結構和學習的方法結構。在“運用結構”階段,主要讓學生借助于前一段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主動學習和拓展與之類似的相關內容。
2.根據學情水平,細化課程要求
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教學目標是有層次的。從宏觀層面講,有年段目標、年級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不同的層次。在確定課時目標時,教師首先要把握住宏觀的層次,以便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準確定位。從微觀層面看,課時目標的層次更具有操作價值,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能否在教學目標的導向下組織起一種定向、有序、系統的教學活動。針對學情,落實課程標準實施綱要。《牛津高中英語》這套教材每個單元都分成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D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這6個版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選擇地去完成大部分內容,也就是說,可以刪掉一些內容,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
3.依據課程目標,明確教學目標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該從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水平的角度上來思考并加以準確地陳述。要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一是要注意被陳述的對象是學生,是學生學什么而不是老師教什么。倘若變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等,那就是“教”的目的,而不是“學”的目標了。二是要盡量用外顯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的學習行為。所謂外顯行為動詞,是指那些可操作、可觀察的動詞,如“說出”、“寫出”、“畫出”、“比較”等,用這樣的動詞陳述目標,學生知道怎么做,老師也可組織有效的評價。如果用外顯行為動詞陳述有困難,那么有時還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條件,如學習情境、工具、時間、空間等的具體規定。
4.教學案例
我們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第一單元中的Project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探討青少年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理解友誼以及遇到了問題該怎么處理,最終讓學生自己去調查男、女生為人處事的不同態度,完成本單元的Project。本課Project分A和B兩個部分。A部分編排了一篇文章Teenagers' friendships,主要談論男性間友誼和女性間友誼的差別。
我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問卷調查的組織方法,并針對調查結果,掌握用英語進行口頭報告的技能。我們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①引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通過這份問卷調查,明確男、女生友誼間存在差異。②閱讀練習。通過對4個問題的回答,抓住本文討論的主題 ——男、女同學間對友誼的態度在哪些方面不同。男性間的友誼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基礎,而女性間的友誼以分享情感、相互支持為基礎。③小組工作,完成項目。其內容包括:自主選擇調查題目、編寫問卷、填寫問卷、統計調查結果、作出口頭報告。其中重點是對學生小組工作的指導,重點訓練學生組織調查問卷及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口頭報告的能力。
三、目標層次預設。允許學生差異
“新基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的動態生成,但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1.分析學生的差異
學生是有個性的、有差異的。要讓每個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得先承認學生有差異、有個性,而且可以以此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例如,我在高二、高三年級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在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基礎上,針對教學的每一環節都設立三類目標: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準備目標。在預習階段,對中、差生,為他們準備和提供有關材料,促進他們整體感知課文,基本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和識記教學重點;對好的學生,不僅要明確重點、難點的分布,而且要加強對各知識點的理解和識記,爭取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對于優等生,要求他們初步掌握課文內容,主動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并嘗試運用。在預習中,既要求各層次學生緊扣自己目標而又不拘泥于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大膽質疑,不僅可以解決目標性教學問題,也可以解決教學目標之外的疑點。
2.考慮目標與結果間的差異
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既要考慮英語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的目標,也要考慮學習策略和情感目標。低年級教學應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英語,了解基礎的語法現象;高年級教學要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理解語法的功能作用,正確使用語法。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但是不能阻止學生語言的發展。其實,大綱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我們實現教學的一個依據,但并不是說每一節課都要去實現這“三維”目標,教學類型、教學內容、教學實現的方法不同,所能達成的目標也不同。因此,教師還是要創造性地去使用大綱,理性地去分析教材,合理地確定每個學期、每個單元以及每節課的層次目標。
四、關注學生成長,促進動態生成
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重視個體差異,承認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經驗或經歷上存在的差異。關心學生個體差異,設計目標時要制定高低難易不同的層次。教師不能隨意增加或降低課程難度,而應使教學目標具有層次性,因此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學生。
1.研究學生的潛在學力水平
以學生為主體,要從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原有基礎出發,確定合適的教學“最近發展區”,能夠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教學目標的確定,如果僅從教師自身出發,按照一個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勢必會造成大部分學生的失落,人為地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教學的低效率。試想,為什么高一學生對英語感興趣的比較多,到了高二、高三兩極分化經常會很嚴重呢?就是因為很多老師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所以,對于學生前在學力水平的分析是正確制定教學目標的基礎和前提。
2.研究學生的潛在水平
教學目標制定的科學性還要求層次能較精確地定位在學生能力培養和發展的“最近發展區”上。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學應是從學生的潛在水平開始,通過教學把潛在水平轉化為新的現有水平,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因此,發掘學生學習的潛在水平、結合具體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環節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前提。
3.研究學生的發展需要
教學目標的制定也需要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因為教與學的矛盾首先是教師主導要求和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矛盾。所謂主導要求,是教師研究大綱、教材和學生后形成的關于教學目標要求的認識。所謂主體發展需要,包括主體發展水平和主體發展愿望兩個方面。主導要求與主體發展需要有時完全一致,有時則不完全一致,有時甚至完全不一致。處理二者關系的指導思想是從主體發展愿望出發,將主導要求內化為學生的主體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可能。另外,學生個體學習目標客觀上存在不同層次、不同目標,實現目標過程應遵循從較低層次逐步達到較高層次。教師設計不同的目標層次,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的目標,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過程中的樂趣,收獲探究過程中的成果,培養并強化目標意識,實現學生潛能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目標是通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上課前制定下來的,但課堂上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景時有發生,使原來設計的教學目標出現偏離。是教學目標設計不合理,還是我們教學方法的問題?這使我們對教學目標設計有更深的思考,也使我們想到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不能過于死板,教學目標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動態生成,而不是全部在課前制定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