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情境,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教程,樹立新的教育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去發現數學的魅力。
下面是筆者就《有理數的乘法》所聽到的兩節課,談談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點思考。
第1節課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在小學學習了正有理數及0的乘法運算,引入負數后,怎樣進行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呢?這節課我們仍借助數軸來研究有理數的乘法。
二、新授
1.教師出示課本蝸牛在直線上運動的問題。
2.學生獨立思考舉手回答問題,教師結合數軸來驗證學生回答結果的正確性與否。
3.教師:請觀察所列式子,根據你對有理數的乘法的思考,完成課本第29頁填空,由此你能歸納出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嗎?
4.師生一起歸納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教師舉例說明法則的應用。
5.講解例題,鞏固練習課本第30頁。
第2節課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寫出三個不同類型的小學學過的兩數相乘的式子。
2.教師在學生所寫的式子中選擇6個不同類型的式子,然后在每個式子中的一個或兩個因數前添上負號,問:你會計算這些式子嗎?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有理數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乘法法則的探究
(1)教師出示人在直線上跑步的例子(把蝸牛以每分鐘2厘米改為人以每秒3米跑步),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當然可以。(學生興趣盎然,個個躍躍欲試)
師:很好!請大家分組合作討論。
學生分組思考,討論,交流,全部都江堰市融入到和諧交流的學習氛圍中。教師巡回指導,參與討論……
(2)小組代表展示思維過程,兩人上臺表演情景,教師給予贊許。
(3)教師:觀察所列式子,積的符號和兩個因數的符號有什么關系?積的絕對值和兩個因數的絕對值有什么關系?由此你能歸納出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嗎?
(4)師生一起歸納有理數的乘法法則。
2.知識的應用:
(1)學生解決引入時教師提出的問題;
(2)學生編題給同桌做。
反思:
1.從學習方式看,第1節課主要是接受式學習,以認可和記憶,重復練習,再現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這種學習方式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第2節課主要是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探究式合作學習為主,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來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從師生互動上看,第1節課教師是主角,是“控制者”,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眾”,雖然乘法法則是在教師引導下“發現”的,但只是少數尖子生“發現”的,大多數學生是聽尖子生“說”。第2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組織者”、“促進者”、“顧問”,教師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共識、共享、共進,師生之間互動、互惠,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
3.從教材觀看,第1節課教師是教材的“復印者”,完全按照教科書按部就班把規定的內容教給學生,沒有確立“課程意識”。第2節課教師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人在直線上跑步和熟悉的小學兩數相乘)引入學習主題,給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的學習素材,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很好的發展。
布魯納說過:“自主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這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問題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創設情境,自學生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疑”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是思維的方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此步驟是整個自主學習訓練的第一步。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
第二、探索嘗試,合作質疑。
學生通過自學,發現自己能力范圍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質疑。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操作、猜想、實驗、模擬、交流、反思等探索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初中數學教材中,大部分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掌握,但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在自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部分學生在質疑問難時,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關鍵處,尤其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方法多種多樣,而且結果也不唯一,不同的學生常常發現不同的結果。因此,在學生自學完了以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是留一定時間讓學生針對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無”。
第三、深入分析,探究釋疑。
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有了“疑難”就要想方設法解決。如何解決?
總之,我認為作為一個數學老師要樹立新的課程意識,以新的課程理念(包括學生觀、教材觀、教學觀、師生觀、課程資源觀)來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審視學生、審視教學設計和審視教學效果,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去發現數學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