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審計署聯合下發《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禁止“占坑班”等亂收費現象。教育部表示,將力爭3到5年,使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現象得到緩解。
早在2010年11月,教育部就表示,各地要力爭經過3到5年的努力,使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不再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時間表。時過近一年半,又提力爭3到5年緩解擇校亂收費,顯然在解決的時間上又有了延長。
最近一年多來,有關擇校費的禁令不少,可是擇校費總是禁而不止,甚至越收越多,有的城市甚至收到25萬元的“天價”。擇校費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其實也是不得已的一種交易方式。
收取擇校費不是想收就收,如果是沒名氣、師資力量較弱,你就是想收也未必有人買賬,能收擇校費者,往往是“校有所值”:有聲望的名校,學校設施越全,教學條件越好,師資力量越強,收取的擇校費越高。此種收費沒有最高,只有更高,說一不二,供不應求。
收取擇校費不是正當收費,可是不收,名校的學源怎么控制得了?不論哪個學校,規模總是有限,而名校誰都想往里擠,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好的教育。此種“擠”,學校怎么受得了?只能是進行限制。此種限制明的靠關系不行,靠成績從優選優也不行,那有什么更好的篩選辦法?只能是靠經濟手段進行裁量,誰出的錢多,誰就有勝出的希望。此種靠錢進入學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逼出來的,不能完全怪學校。
多出的擇校費,不公平,不合理,一直以來社會反響異常強烈,可是不收擇校費更難說公平——一些人就會暗箱操作,通過關系,通過其他不正當的手段謀取,比起收擇校費,對社會和家長的損害更大,尤其是對戶籍不在轄區者來說,連門都沒有。
擇校費收又不成,在目前的教育狀況下不收又不行,真是個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其實真正的焦點不在收與不收,而在有什么方式可以取代。此方式無非是讓不同的學校彼此之間沒有多大的區別,在哪個學校就讀都一樣。而要做到教育均衡,不僅要解決現在的問題,而且還得解決好歷史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普通學校的質量提升,師資力量的搭配等,而更重要的是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投入。這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力爭3到5年,使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現象得到緩解”,只是一種力爭,還不是一定。在沒有真正解決教育均衡之前,取消擇校費顯然不太現實。因而要取消擇校費,還得先解決教育均衡問題,才顯得實在。
(選自《南方都市報》2012年2月26日)
理解鑒賞
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審計署聯合下發《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禁止“占坑班”等亂收費現象,這是一件讓老百姓欣喜不已的事情。因為擇校費在有的城市已成天價,老百姓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大環境下只能拿出自己辛苦積攢下的血汗錢乖乖交給學校。文章犀利地指出此種現象不能單單將責任推給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可謂一針見血,高屋建瓴,發人深思。
思考探究
1.結合現實,談談學校收取擇校費的社會背景。
2.在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怎樣才能既不收取擇校費,又能使學生公平、公正地進入學校接受較好的義務教育?
3.你認為教育不均衡問題除了在收取擇校費事件中得到凸顯外,還在教育的哪些方面普遍存在?給中國的教育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本版由徐曉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