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的腳印旁邊,總有另外一雙大腳印,它從來不曾代替或遮蓋我的腳印,它只是陪伴著,或遠或近,但從來不曾離開。
讀了上面的文字,請結合自己的感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方向一】
嚴父、慈母。據文題中“大腳印”“陪伴著,或遠或近,但從來不曾離開”,考生可以從自己與父親、母親情感的角度來切入寫作。如果只是寫父母如何愛自己便很容易落入俗套,考生可以從這種愛的“遠”與“近”切入,寫父親對自己嚴格,表現出一種“遠”;母親對自己的慈愛,表現出一種“近”。但這只是父母愛我們的方式不同而已,愛卻是同樣永恒深沉的。當然考生也可以寫自己與父親或者母親的一些生活故事,注意材料的選取,不要落入俗套。
佳作展示:
目 送
□仇 越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龍應臺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見父親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個午后。奶奶的六個兒女圍在床邊,密密地遮擋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陽光——當年考上大學卻因窮困而輟學的父親也在其中。奶奶最后將手指向了父親。父親輕輕地握住了她顫抖的手,將耳朵貼在了她的唇邊。說完了最后的遺言,奶奶帶著一絲微笑離世,留下了噙著淚花目送她離開的父親。父親說奶奶的遺言是“該上學了”。后來我才知道,父親兒時,奶奶每天早上都提醒他“該上學了”。也許在回光返照的剎那,奶奶又回到了當年。也許讓父親輟學,是她一生最大的遺憾與愧疚。最終,在父親的感傷與哭泣中,奶奶走向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永遠不會再回來。
二
父親將我送到了模擬考試的考場外,在我即將踏入那扇冰冷狹窄的鐵門時,他叫住了我。他只說了“東西”兩個字,瞧我不耐煩的蹙眉又戛然而止。在父親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擔心我,卻又害怕影響我的心情而將自己的情緒壓抑著,不讓它有一絲一毫的泄露。最終,父親將平時嚴肅的面龐擠成了一張笑臉,故作輕松地說:“考完試又能放幾天假了。”可他指間快要燃到指縫的香煙,那長長的灰燼卻泄露了他內心的不安。我也向他報以微笑,而后轉身離開。父親以為一向能使我高興的放假此刻能令我安心,但他忘了放假之后的高考才是真正令我不安的根源。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親擔憂而又期許的目光,尾隨著我,直至我消失在考場門后。
三
讀龍應臺的《目送》時,我想象過父親送我上大學的場景。父親一定也會等待女兒給予他深情的一瞥,可我一定不會回頭,一次也不。那也許就像我從不會告訴他我模擬考試獲得了高分一樣,我害怕他期望過高,而最終自己會讓他失望。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來高興地和他描述沿途的風景,這是一次我一個人的探險。父親目送我奔赴的是一個陌生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會漸漸成長。因此我不會回頭,不會讓父親看到我眼中對未來的迷惘和惶恐,我只會留下一個筆直的、故作堅強的背影,離開他的視線單飛,告訴他不必追,我會過得很好。
龍應臺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漸行漸遠?!蔽蚁胛覀兡茏龅木褪前岩粋€個逝去的身影捂在心口,今生不忘。
點評
“目送”是一個富有特殊意味的動作。本文正是選擇了“目送”這樣一個獨特的人生場景,寫出了父親作為一位兒子和一位父親的復雜的情感世界以及作者對父親情感的解讀。首尾處引用的龍應臺的話是作者情感的觸發點,亦是對文章主旨的最傳神的表達。
【寫作方向二】
愛就一個字。大腳印,可以理解為父母的,也可以是老師、朋友的。總之,是一個幫助你的人。這樣,文章立意可以從母愛、親情,擴展到普通的、普遍的愛。在面對這樣一個特定性的話題時,考生可以對話題先做出某些限定,以縮小話題的范圍??忌梢詮摹按竽_印”出發,寫父母或者老師與自己之間的一件小事,再以“從來不曾離開”這句話限定范圍,可以寫父母在自己鬧別扭時的寬容,也可以寫即使與老師分開了,情感卻永存??忌梢詫懮钪械囊患∈虑?,以小見大,體現情感的真諦。
佳作展示:
離 別
□楊澤暉
離別就像一根長長的絲線,糾纏在我心頭,總也扯不斷。從古至今,抒寫離別的詩句可謂浩如煙海,依依惜別的淚水恰如細雨霏霏,然而結局總是一樣的——永遠是“孤帆遠影碧空盡”抑或是“雪上空留馬行處”。曾經演繹在我生命里的一場離別,亦是那般難舍和無奈。只要讀到有關離別的詩句,只要看到有關離別的場景,我的心頭都會一顫。旋即,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那雙大大的眼睛……
記得那是初一剛開學,偏愛文科的我遐想著新語文老師的模樣——是一位滿臉滄桑的老太太?是一位文質彬彬,甚至會像魯迅先生那樣穿一襲長袍的中年男士?還是……然而當她夾著一本語文書走進班級的那一剎那,我的遐想被完全顛覆了:那是一位比我們大不了多少的女孩,不高的個頭,短短的頭發,臉上還透著稚氣。但她那雙大大的眼睛,卻折射出一種智慧的光芒。
時間就像寧靜的溪水,從我們身邊緩緩流逝。這位大女孩一樣的肖老師在和我們相處的日子里,已與我們相容、相契,融為一個整體——無論是課上的默契配合,還是課下的頑皮嬉戲。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離別以比光還快的速度突然向我們奔襲過來。在教我們兩年后,這位渾身散發著書卷氣的“老師姐姐”要回到她的家鄉任教去了。她不得不走——不得不走,就像千古以來多少人的離別一樣。
在肖老師離開的前一天,我們班全體老師和同學為她舉行了一場歡送會。黑板上滿是全班每位同學用各種筆跡和各種色彩的粉筆寫上的“謝謝”。臨別之際,只有這兩個字最能表達出我們心中的那份感激和不舍。臨近尾聲,肖老師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本她精心定做的小冊子。她又一次讓我們所有人感受到了她的才氣,讓我們想到了那些給了我們無數知識和愉悅的語文課堂,想到曾經佶屈聱牙的“之乎者也”像她的短發那樣干凈利落地進入我們心里……
歡送會上,我一直強忍著眼淚,因為我告訴過自己,微笑是最美的禮物,我一定要留給老師一個微笑。然而,當肖老師低聲唱出“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我的淚水毫無征兆地涌了出來——我哭了,只是沒有任何聲響,任憑眼淚大滴大滴地滑落,釋放我離別時所有的心緒。
我記得當時我說不出任何話,就像這離別的眼淚,不需要用任何浮華的詞匯修飾,不必用任何冗長的語句編串,它傳達出了我內心真實的感受——那是一種超越任何語言的表達。
那一刻,我哭了——是離別的淚,是感激的淚,是回憶的淚,是成長的淚。在淚水中,我感悟到了世事的無常與人生的偶然,唯有攜一滴淚珍藏于心,在漫漫的成長道路上,細細地咀嚼和體味……
點評
本文以初中階段的一個師生離別場景為素材,寫出了自己對離別、對情感的認識和感悟。故事的鋪墊襯托、詳略取舍和細膩描寫都顯出作者的匠心。文章開頭、結尾處極富文采,哲理的語言似一曲淡淡的背景音樂,為故事設定了一種淡雅而惆悵的情境,整篇文章讀來很有詩意。
【寫作方向三】
“我的腳印”與“大腳印”之間的關系,考生可以理解為“大腳印”伴隨著“我的腳印”,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為“我的腳印”伴隨著“大腳印”??忌梢詮摹拔摇钡囊暯浅霭l,寫一段自己的情感經歷,寫自己的情感付出。
佳作展示:
障 礙
□邱 悅
今天是媽媽40歲生日。我茫然地盯著眼前的小半塊蛋糕問自己,為什么沒有勇氣對媽媽唱出那首《生日快樂歌》?就連買好的賀卡也猶豫著要不要送她。
記得小時候,也是媽媽生日,我親手做了張賀卡。雖然為了在紙上開扇小窗戶,被小刀割傷了手,但仍然用帶傷的小手堅持在賀卡上畫了兩個可愛的卡通頭像,一大早悄悄將賀卡放在父母的房門口。我永遠忘不了母親見到賀卡時那張幸福的笑臉,仿佛整個人都沐浴在陽光下,溫暖的感覺直入心底。那時我還保證每年給媽媽送上一張賀卡呢!真是一張無法實現的空頭支票!
是因為人長大了嗎?歲月會使人變得不善于表達情感嗎?為什么明明是很簡單的一句“生日快樂”,卻總是在咽喉處徘徊,就是說不出口?
看著表妹摟著我媽,很自然地印上一吻,甜甜地送上一句“祝姑姑生日快樂”;盯著媽媽臉上燦爛的笑容,我只感到無力,毫無辦法。難道我想要這樣嗎?我也好想上前祝賀媽媽,好想媽媽燦爛的笑為我綻放,可我就是無法做到這些,總是覺得那樣做很別扭。
也許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喜歡“潤物細無聲”般地關愛自己的親人。比如奶奶冬天暫住我家,與我同床。我會偷偷把自己的熱水袋挪到奶奶被子里;會悄悄跑到冰冷的客廳里學習,免得房間里太亮影響奶奶休息。當奶奶問及熱水袋是不是我放的時候,我會別扭地點一點頭,然后迅速“逃走”——明明是好事,可我就是無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許我就是這方面的“低能兒”,永遠無法學會自然地表達關愛。
這一道障礙好似永遠也通不過去,如果像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該有多好,只要給了該給的費用便能暢通無阻。這里的障礙無色無形,卻堅不可摧。
記得讀過一篇英語短文,女兒問媽媽:“爸爸愛你嗎?”媽媽拿著線縫被子,說:“愛就像這線,有時看得見,但更多的藏在被子里,可它就在那兒使被子更結實?!?/p>
我想親人間的愛,真的就像縫被子的那根線,很多是看不見的,但可以用心去感受到。我用心地體會著父母親人的愛,也希望他們能體察到我的那份難以表達的情感。
點評
本文偏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寫,通過少不更事的“我”與漸漸長大的“我”對待親人在情感表達上的對比,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位關愛親人、情感豐富而又內心矛盾的少女形象。結尾“被子與線”的故事,使文章頓時變得蘊藉豐富,詮釋了親情最本質的特征——大愛無形、大愛無言,讀來意味雋永。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