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星丁導讀
由于種種原因,詩人薛道衡只能在異地他鄉辭舊歲,迎新年。別人都在家里歡度佳節,他卻因皇命在身而遠離家鄉,出使南朝,不能與家人共度這美好時光。離家雖然才短短的七天,在他看來卻猶如兩年一樣漫長。大雁都已經向北飛回了,自己卻還沒有起程回家。雖然在這個春天到來之前,薛道衡就盤算著歸鄉了,可是眼看著春草將綠,春花將開,成隊的鴻雁從頭頂掠過,他卻無法回去。這首《人日思歸》寫出了詩人在異地他鄉辭舊迎新的無限感慨。
【知識積累】
“人日”的來歷
“人日”是春節的第七天,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時,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就成為了人類的生日。
作為古老節日,“人日”在我國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人日”興于漢代,在這一時期,人日節的主要活動只是單一的占卜活動。
漢、魏以后,人日節開始受到重視,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在內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人日節也最為盛行。“人七日”在唐時叫“人勝節”,不論“人勝”“人七”或“人情”,按習俗這天都是人的生日。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還增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意味。在這一天,許多地方都是以天氣晴陰來預示今年是否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午飯要吃面條,取尊老愛幼、全家老老少少健康長壽之意。
唐代以后,人日節漸衰落,但有關人日節的習俗仍有流傳。舊時“人七日”有許多祀神活動,人們借此來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平安。如山東臨沂,在這一天里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單縣這天送火神的活動十分隆重,全村人集于空場上,并搭上火神棚,棚中還放有手持火鵓鴿的紅臉火神像。
人日節這天,人們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們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
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于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遠走他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