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傳說
同學們,黃帝和炎帝一樣有著神奇的故事,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傳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出生成長于陜西姬水,因而姓姬,居軒轅之丘(今陜西省武功縣),故號軒轅氏,葬于陜西橋山黃帝陵。
傳說黃帝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建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或山東曲阜),亦稱為有熊氏。當時的天下,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斷。黃帝族崛起,先與炎帝聯手打敗蚩尤,后與炎帝決戰于涿鹿,將其流放南方,后又平定刑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經過隨后數次戰爭,終于重新統一天下,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后來將炎帝從南方召回輔政,炎黃兩個部落開始融合。
傳說黃帝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也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三皇五帝”的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
黃帝陵就在中國陜西省黃陵縣的一個長滿了蒼松翠柏的山上,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里去祭祖。
三皇五帝
中國歷史的早期(現稱為先秦時期)可以劃分為皇、帝、王、霸四個時代。中國早期最高統治者稱“皇”和“帝”,他們在位的時間就是中國開國之初,古人稱之為“三皇五帝”時代。古人理解的“中國”具有“天地人”靜態結構和“五行”運轉模式。因此,“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后代學者習慣把個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選放入以上八個“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組合。田野考古學所見的中國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來第一次趨同的時代就是“龍山文化時代”。中原龍山文化時代就是三皇五帝時代。
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語出《國語·周語下》。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后來成為兩個敵對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和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黃子孫”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這個詞的真正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雛形“黃炎之后”“炎黃苗裔”“黃帝子孫”等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有了。
注: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河洛文化是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