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出版商還在埋頭賺取時代的最后一桶金時,亞馬遜已悄悄建立了自己的“閱讀生態圈”,成就了一時風頭無兩的出版霸權。
最近一年來,圖書電子商務平臺的老大——亞馬遜動作頻繁:先是推出自助出版業務KDP和CREATE SPACE,繼而直接簽約作者,然后又將獨立出版商集團的書全部下架,還公然對抗美國六大出版商??
幾年前那個小心翼翼的亞馬遜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稱霸出版產業的野心。為此,出離憤怒又精于文字的出版商賦予亞馬遜一個新的稱謂:霸權——這顯然不是個褒義詞。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當出版商們以“霸權”一詞直呼亞馬遜時,它們在傳統出版產業中的“霸權”地位已經維持了幾百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動誰的奶酪都是情理之中。作為一名市場戰略的研究者,筆者更愿意去關注亞馬遜在數字時代的霸權是如何建立的,傳統出版商又該如何應對。
過去我們往往將亞馬遜 “霸權”形成的原因,歸結為其作為世界最大電子商務平臺的“渠道優勢”以及由此產生的上下游產業鏈整合。但這并不準確,因為渠道的最終服務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群體規模決定了渠道的規模,而不是反向,如果沒有消費者,亞馬遜在渠道上的巨額投入就會成為負擔而不是優勢,所以“渠道優勢”是亞馬遜擁有更多消費者的結果,并非原因。
同理,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消費者群體,那些銷量超過百萬的作家也不會跟亞馬遜簽約,亞馬遜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掌控出版產業的最上游資源——內容。
亞馬遜的霸權到底是從哪里來的?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企業競爭手段其外表看起來如何不同,都有且只有一個內核:如何更好地取悅消費者。
海量且低價
如果說消費者對于某個品牌如可口可樂會存在一定忠誠度的話,對于電商網站卻幾乎毫無忠誠度可言,因為消費者只關心他們買到東西是什么樣的,而不關心是從哪兒買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吸引消費者到來似乎只剩一個辦法:“海量且低價”,更通俗地說“人無我有,人有我便宜”。
亞馬遜做到了。
從建立伊始,亞馬遜就以開放而謙卑的姿態代理銷售不同出版商的圖書,由于不需要實體店面展示,使得亞馬遜迅速體現出了與實體書店相比的優勢:無需出門,一站式購齊,打包發貨,簡化了過程,節省了費用,自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17年后的今天,亞馬遜網站顯示有平裝書18671641種,精裝書7285132種,KINDLE版電子書668374種,有聲書28581種,還有大量的HTML版,PDF版等,至少是全美排名第二的電商網站ebay的2倍。由于亞馬遜未正式公布過圖書種類,使得我們難以精確地統計,但可以確信的是即使“去重”之后,亞馬遜在售的書籍種類也不僅是很多資料上寫的幾十萬種。在美國筆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很多美國人在購買書籍時,會把亞馬遜作為“最后的稻草”——亞馬遜上買不到的書就等于真的買不到了。
客觀而言,亞馬遜這些圖書資源的積累,的確有賴于當初各大出版商的大力支持,結果卻“養虎為患”,這也從情感上加劇了出版商與亞馬遜之間的矛盾。但市場就是如此:不認情感,只認遠見。
除了海量,低價是亞馬遜圖書的另一特征。
“書貴”幾乎是每個中國人到美國后的第一感覺。在實體書店中,一本精裝書的價格通常在30美元以上,平裝版的價格也在20?30美元,教材更是動輒超過100美元。但同樣的一本紙書在亞馬遜上的價格卻會低20%左右(還不包括亞馬遜經常采用的折扣促銷所帶來的優惠),如果是購買電子書,又會比紙書便宜20%左右,所以目前亞馬遜上的電子書售價大部分不超過12.99美元, 今年4月,亞馬遜又宣布將KINDLE電子書的售價下調30%左右,使大部分電子書的售價不超過9.99美元。
“價格便宜量又足”,消費者為什么不在亞馬遜上買書?
當然,如果您認為亞馬遜的“低價”是靠壓榨出版商利潤所實現的話,那您可能誤會了:實際上掌握與出版商的“議價”能力是近年的事情,在大約10年的時間內,出版商并沒有給予亞馬遜更多的優惠。那亞馬遜的“低價”又是如何實現的?
答案就是降低電商運營成本。主要表現在:1.亞馬遜巨資從事IT技術研發工作,通過科技創新,保證自己網站的運行穩定并且成本低廉,同時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2.巨資從事物流系統建設,輔以高效的數字化管理系統,讓亞馬遜的物流成本降到了全美最低;3.堅持管理創新,將成本概念灌輸到工作中的每個人的每個細節。由于前期投資過于巨大,亞馬遜曾連續10年虧損,股東們幾乎將亞馬遜的創始人兼CEO貝索斯大卸八塊,好在動手之前他們理解了貝索斯的戰略用心。
這些投入不僅保證了低價,也為下文中提到的KINDLE開發、自助出版推行等業務提供了保障。
以生態圈鎖定消費者
“海量和低價”是最簡單但是也最容易被模仿的競爭策略。如何能讓消費者在相同條件甚至是售價略高的情況下(用搜索引擎一點即可發現,并非所有的書都以亞馬遜為最便宜。)仍然選擇亞馬遜?有沒有辦法建立起消費者對亞馬遜的忠誠?
答案是亞馬遜建立的“閱讀生態圈”,這個生態圈的目標就是讓生活在“圈”里的消費者利益最大化——不僅僅是買一本書可以便宜幾毛錢的問題,而是綜合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廉價的KINDLE閱讀器
廉價的KINDLE閱讀器是亞馬遜閱讀生態圈的重要一環,也是第一步。
對于電商網站來說,賣電子書遠比賣紙本書有優勢,要讀電子書就得靠閱讀器,否則電子閱讀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但在亞馬遜推出KINDLE之前,閱讀器的售價一直是讀書人的噩夢。
作為電子書領域的領頭羊,2007年,亞馬遜推出了KINDLE閱讀器。起初其售價也不低,但亞馬遜“強推”閱讀器的降價風暴隨之而來。幾番降價之后,KINDLE從最初的400美元降到了如今最低只需要79美元就可以買到,而美國人去餐館吃一頓飯的人均消費也在10?15美元,面對如此低廉的售價,再考慮到亞馬遜上廉價的電子書,美國消費者們又一次被撼動了。與書的種類一樣,亞馬遜也未公布過KINDLE的銷量(亞馬遜的企業風格一貫如此),但據第三方機構IDC統計,KINDLE在美國市場上最高占有率達到過90%,截至2011年9月,KINDLE閱讀器總共售出了3240萬臺。預計2012年全年銷量將達到2600萬臺。這5000多萬臺閱讀器就意味著至少5000萬穩定用戶。
如此低廉的售價使得亞馬遜幾乎沒法從硬件銷售上賺錢,KINDLE家族中的最新產品KINDLE FIRE甚至每賣一部要賠50美元,但KINDLE的最終使命就是讓消費者從亞馬遜上購買KINDLE版電子書。在亞馬遜看來,“細水長流” 才是企業基業長青的法寶。
如今亞馬遜上的電子書都已經被轉成了KINDLE版,而由于其終端用戶數量巨大,KINDLE格式幾乎已經成為電子書的標準格式,以至于素以“排他”著稱的蘋果公司在自己也開著網上書店的情況下,被迫在自己的APP Store里放入了KINDLE客戶端,因為“果粉”反映:沒有Kindle,我們怎么看書?
其次,社群化的讀者交互
社會已經入了社群化(WEB2.0)時代,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個人,是“受”者的同時也是“傳”者,微博、FACEBOOK都是社群化的產物。
傳統的出版產業鏈實質上是單向的,而亞馬遜則為消費者(讀者)搭建了一個社群化的交互平臺。
(1)作為讀者,你可以很方便地發表你對某本書的評價,也可以點擊查看別人的評價。這項功能并不獨特,但其吸引力在于亞馬遜用戶群的巨大,使得針對每本書的評論都非常全面、準確,由此讀者的購買會變得非常理性和明智,“不花冤枉錢”。
(2)借助自助出版業務KDP(專門出版電子書)和CREAT SPACE(按需出版紙本書)功能,讀者可以瞬間變成作者。不需要被出版商挑揀,可以自由創作并出版自己的作品,亞馬遜的巨大客戶群又會成為潛在的消費者。
亞馬遜給予這些作者以充分的自主權,0.99?200美元之間可以自由定價,于是很多作者把自己的書定價為0.99美元,約翰·洛克就是其中之一。在屢次遭到出版商拒絕后,他把自己的書在亞馬遜上出版了,結果5個月賣了100萬冊。“海量且低價”的亞馬遜精神在他身上熠熠發光,最終他也獲益頗豐。洛克只是個案,但其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或許正是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知名作者開始獨家簽約亞馬遜。
(3)打破體裁藩籬,給予作者創作自由權。有兩頁紙的書么?亞馬遜有。本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社群交流精神,亞馬遜推出了“短篇”服務,5000字到30000字,長于文章短于書的文字,被亞馬遜界定為“短篇”,作者可隨時自助出版,亞馬遜唯一的要求就是定價需在0.99?4.99美元之間。結果這項服務又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長篇大論不是每個作者都能寫得出來的,也不是每個讀者都愛看,消費者有什么樣的需求,亞馬遜就推出什么樣的服務。其結果是“短篇”迄今不過推出了160部作品,但是總銷量卻超過200萬冊,收入最多的作者賺了13萬美元。
(4)免費的“KINDLE用戶借閱圖書館”活動。這一計劃主要內容為:凡是KINDLE的亞馬遜高級會員,每個月可以免費從“亞馬遜SELECET”書庫中借閱一本KINDLE電子書,借閱期限為——永遠(實質上是每年有12本免費書)。而“亞馬遜SELECT”書庫是任何作者都可以自愿加入的,條件只有一個:必須承諾至少90天不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其他渠道中;而加入“亞馬遜SELECET”的動力在于,自己的作品每被借閱一次,亞馬遜會補貼作者1.7美元,同時不影響正常銷售。僅2011年12月份,一共有5000本書被借閱295000次,亞馬遜為此支付了50萬美元,今年,由于借閱量大大增加,亞馬遜為此每月支付額達到了70萬美元。
對消費者來說,79美元的會費不光是免費看書,還有大量免費的電影、音樂,同時還享受購買任何商品免費2日送達服務(不論商品價值,買根針也可以),非常劃算。對于作者來說,按次取酬,非常公平,而對于亞馬遜來說,它收獲了會費,還有至少一年的穩定客戶群,更重要的是這個客戶群體會為了享受會員特權,不斷地在亞馬遜上重復購買各種產品。
(5)其他各類消費者互惠計劃
亞馬遜還推出了電子教材租賃計劃:教材所有權屬于亞馬遜,但是亞馬遜用戶可以租賃,租賃期為30?365天,租金遠低于購買教材,此舉意在爭奪教材市場;對于沒有買KINDLE的人,亞馬遜提供2周的免費借閱計劃:即可以從亞馬遜的高級用戶手中免費借閱電子書兩周——此舉在于讓非亞馬遜客戶體驗“生態圈的好處”。
亞馬遜逐漸模糊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界限,也拉近了讀者之間的距離,而在這個過程中,亞馬遜充當的角色是服務性質的,與讀者和作者處在平行的位置,而不是上下游的關系。
“霸權”下的生存——傳統出版商出路問題
當亞馬遜連續10年賠錢的時候,傳統出版商還在低頭掙他們時代的最后一桶金,沒注意亞馬遜們在做什么。
等以亞馬遜為代表的數字出版商稱霸市場時,傳統出版商才發現在自己的無視下,亞馬遜已經如此龐大。此時還有路走么?
從哲學層面,市場競爭的手段只有兩種:“戰”或者“和”。“戰”?自建電商平臺?推自助出版?推閱讀器?根本沒有勝的可能。我們說過,生態圈的遷移是需要理由和成本的。
因此,除非繼續無視現在和未來,否則“和”已經成了傳統出版商唯一的出路。
“和”,就是充分與亞馬遜為代表的平臺合作。事實上,亞馬遜等電商最缺乏的就是編輯人才和熟悉出版管理的人才,這是社會分工的必然,否則亞馬遜也不會到處挖出版社退下來的老員工為自己服務了,而之前更多的是出版商在拒絕而不是合作,這才導致了另起爐灶情況的發生。
至于“和”后傳統出版商是否保留原品牌等問題,那是后話,畢竟市場經濟下,保留品牌不是目的,資本保值增值才是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認為傳統的紙書和實體店并不會消失,相反會在電子書與紙書的博弈穩定之后,保留在一定范圍內,構成紙書和電子書一體化的閱讀體驗,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在家看紙書,在路上看電子書,保證“碎片化”時代閱讀的“連貫性”。至于為什么筆者斷言人在家會更多的看紙書,筆者認為這是人的本能。電子書追求其閱讀體驗最佳化,但所謂“最佳”閱讀體驗只有一個:一卷在手。這一點亞馬遜的貝索斯早有預言,他說,我們做KINDLE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忘記自己是在看電子書(言下之意是在極力模仿真書的感覺)。至于實體店,也會是與網店的互補,否則亞馬遜就不會在西雅圖開出第一家自營的實體店了,只是功能定位、布局、數量需要適應數字時代的要求。
林林總總說來,筆者認為亞馬遜的經驗和國外出版商的境遇,其實既可供國內的電商平臺參考,也可供國內的出版社參考。盡管我們的出版業缺乏足夠的市場洗禮,但在數字時代面前,我們幾乎與國外出版商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甚至比他們更具優勢,因為美國有個亞馬遜,中國還沒有。(作者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編輯:嘉文bhplun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