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中國經濟,已走過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亂世有佳人,2008?2011年中國經濟就展現出一枝獨秀的增長之美,但這種增長之美卻在2012年漸顯凋零,與此同時,另一種轉型之美卻已悄然發芽,并有望在未來激情綻放。
回顧2012:外秀時代的結束
回顧2012年,中國經濟運行最引人關注的特征是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這意味著一個以高增長為標志的外秀時代的結束。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估值為7.83%,不僅低于2008?2011年期間的9.64%、9.21%、10.45%和9.24%,還低于1980?2011年32年間10.01%的歷史年均增速。7.83%,是1999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最低增速,實際上,IMF的這一預測水平可能略有高估,如果根據市場人士的預期中值,中國經濟實現僅略高于7.5%的增長,那么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創1989年以來的新低。
除了經濟增速絕對值明顯下降,外秀時代中國經濟的相對領先優勢也在2012年大幅收窄。根據筆者的測算(為便于比較,數據均取自IMF),2012年,中國經濟預估增速較全球經濟預估增速的相對優勢為4.55個百分點,較新興市場預估增速的相對優勢為2.55個百分點。而1980?2011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較全球經濟和新興市場的相對優勢高達6.65和5.44個百分點;危機前期的2008-2011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較全球經濟的相對優勢甚至一度升至6.83個百分點。相對優勢的明顯收窄,短期來看意味著中國經濟在危機中的獨立增長勢頭漸趨削弱,長期來看則意味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后的追趕效應也正悄然縮小。
比較兩次危機中的季度數據,中國經濟增速的相對羸弱則更加直觀。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4%,不僅連續二個季度“破8”,還呈現出連續十個季度增速下降的弱勢。更重要的是,結合情景比較,2009年,在次貸危機沖擊下全球經濟衰退0.6%,中國經濟階段性最低季度增速為6.61%,而2012年,在全球經濟有望實現3.28%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7.4%的階段性低點已經接近2009年的谷底;在宏觀經濟滑向谷底的同時,微觀層次的經濟狀況也同樣嚴峻,2012年第三季度,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122.8和116.5,均為連續第六個季度下滑。
為什么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外秀時代結束的標志?原因有二:其一,增速放緩的常態化符合經濟規律,1980?2011年的32年間,全球有統計數據的184個經濟體中,僅有10個實現了7%以上的年均增長,除中國外,其他能夠實現7%年均增長的都是如赤道幾內亞、馬爾代夫和東帝汶的小經濟體,2011年的中國經濟規模是其他九個7%俱樂部成員規模總和的47倍。2012年中國GDP有望達到8.25萬億美元,繼續位居全球第二,在30年經濟起飛后,龐大的經濟規模本身已經對中國經濟增速形成了自然制約。其二,增速放緩的長期化符合經濟規律,實體經濟的增長總是圍繞著潛在水平上下波動,在人口紅利、體制改革紅利、對外開放紅利、市場建設紅利漸趨縮小,結構性風險與周期性風險共生共存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潛在增長水平的重心也漸趨下移,實際增長率的下降勢必也將如影隨形。
展望2013:內秀時代的開啟
展望2013,外秀時代的結束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在亂世中的美麗盡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外秀時代的結束既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長期強勢的終結,也不意味著短期內的硬著陸。數據測算表明,即便經濟增速降至十二五規劃設定的7%,中國經濟也完全可以實現十八大中提出的“十年GDP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中長期目標,而在美國經濟保持歷史均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變的假設前提下,中國經濟只需再保持7%增速17年就能實現對美國經濟的規模趕超。而2012年10月以來,中國經濟月度指標全面回暖,也表明中國經濟有望在歲末年初階段完成觸底反彈,實現軟著陸。
另一方面,美麗中國魅力不失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將伴隨著另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啟。2013年,在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有望進入一個新的內秀時代。結合十八大報告以及李克強副總理從經濟方面對十八大精神的詮釋(《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結合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2013年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將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三個方向深入推進,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將是外壓之下需求結構的調整轉型。
根據IMF的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雖有望實現略高于1980年以來歷史均速的增長,但在保護主義抬頭、匯率博弈復雜的背景下,全球貿易增長率卻可能較1980年以來的歷史均速低1.2個百分點,可見中國外需增長壓力巨大。再看中國自身,2012年第三季度,外貿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5%,遠低于改革開放以來平均的6.62%;與此同時,消費和投資對GDP的增長貢獻率為55%和50.5%,與2008-2011年間各自的46.45%和55.73%相比,消費貢獻率提升,投資貢獻率下降。2013年,在收入增長、信心持續、民生改善的激勵下,消費的增長效應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中央及地方投資項目審批提速的背景下,投資貢獻率則有望保持。
結構調整將起到固本培元的積極作用,2013年中國需求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將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原因有三:其一,十八大將中長期目標從十六大的GDP翻番、十七大的人均GDP翻番轉向國民收入倍增,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政策層的關注重心從宏觀到微觀、從生產到消費、從增速到增質的傾斜,這將在中長期內起到優化資源配置、激活經濟活力的積極作用,為內需持續發力奠定政策基礎;其二,根據IMF的預測,2013年中國儲蓄率將從2009年53.47%的階段性高點降至49.96%,未來數年還將持續下降,儲蓄率的降低將為內需的持續發力奠定物質基礎;其三,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區域結構調整戰略帶來的新增長極成熟,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吸納能力和福利提升效應有望增強,進而為內需持續發力創造有利環境。
在結構調整的助力下,根據IMF預測,2013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超過8%的經濟增長,經濟規模有望突破9萬億美元,人均GDP有望突破6500美元,中國GDP的全球占比有望超過15%。盡管影子銀行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宏微觀脫節風險、出口大幅失速風險、金融虛擬化風險仍存在較大威脅,但受轉型提振,中國經濟的表現依舊值得期待。
(作者系金融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