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彬 (本刊編輯/記者)
近年來,隨著發展中的問題不斷出現,輿論和理論界對“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的批評不斷升溫。事實上,這項頂層設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引導和規制著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行為,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一種“價值觀”,并切實給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大發展。然而在批判的另一面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并沒有一套可行的、并優于GDP的指標系統的方案。當下,多想想如何克服GDP的“副作用”和是否存在可替代指標才是務實之舉。
喬 欣 (本刊編輯/記者)
本期因為農村征地的話題,筆者聯系了不少人,在同一個問題上,他們幾乎保持著一致認同,就是如今中央政策在弱化土地所有權,強化使用權,但是同時沒有真正賦予農民足夠的自主權,“對于這種政府一方說了算的,根本就不是自由的交易,這才是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
谷 文 (本刊編輯/記者)
某市財政局的新局長上任,極為少見地規定制服,做工精良,并提供局中代洗代補業務。收衣服的阿姨每天不定時挨個辦公室走一遍,詢問是否有衣物可換洗。眾欣喜,局長體恤下屬。三月后,局長開全體大會,列長表一張,所有員工擅離職守私行違紀均有記錄,眾皆愕然,奉局長為神人,局中辦公風氣大為改觀。有副局長不解,多年后某酒席借酒力相問,局長有天眼不成?局長大笑曰,非也,只需每天去洗衣店聽阿姨嘮叨即可。
朱 靜 (本刊編輯/記者)
一到年底,機關內部和各單位都在做評選“優秀”的活動,筆者認為靠全體投票選先進的規則是“極為不妥”的。這樣評選的依據可能是人際關系,而非業務水平。正如一位專家所言,考核是應該將個人一年的工作評價,劃分為多項,然后進行分別評價,最后綜合計算總分。一個單位最怕的是,把職位構成異化為“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
黃前柏 (本刊編輯/記者)
車道不封路、開會不擺桌簽、穿衣不系領帶……習總書記的“南巡”刮來一篇清新之風,也獲得連連贊賞。殊不知,這不正是本應該有的狀態嗎,只是民眾被“浮夸”了太久。
自信、平和……習總書記上任后展示了不一樣的魅力,也給了民眾很大的期待。風刮過、雷打過,“雨”還遠嗎?
亓 坤 (本刊編輯/記者)
最近,不少官員在反腐暴風中“中槍”,一起腐敗事件是個別人得了好處,普遍化的腐敗卻惡化了整個群體的生態環境。
政商勾結、官員的家族生意等,權力的資本化程度日益加深,簡單的懲治腐敗的邊際效益在銳減,但對于民眾來說,并無長遠的實質意義。反腐敗不應是簡單的清算舊賬,而是用什么辦法換得有效制度的建立。我們的政府正與腐敗這個“癌細胞”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