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領導干部喜歡使用專業術語,講出來的話是玄之又玄,群眾大多聽不懂。但筆者想,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就要達到與群眾溝通的目的,要與群眾溝通就要用群眾語言。
怎么說話,講什么樣語言,效果大不一樣。《呂氏春秋》中有段故事:孔子行游歇息,馬跑了,吃了道旁的莊稼,馬被農夫扣留了。子貢自告奮勇去要,滿口官話、套話,說了一大通仁義道德,農夫硬是不理不睬。孔子的養馬人去要,對農夫說:假如你耕于東海,我耕于西海,那我與你沒有相遇的機會。我的馬也不會吃你的莊稼。可我們是近鄰,你不耕于東海,我也不耕于西海,我們有很多相遇的機會,誰能保證你我的馬不吃別人的莊稼呢?一番家常話,入情入理,農夫聽了心里很高興,“解馬而與之”。子貢善言辭,能說會道,照理要回跑失的馬不成問題,可他偏偏碰了一回釘子。筆者揣度,他沒有放下臭架子,自以為高貴、高明,高農夫一等,居高臨下,官腔官調,一副訓人的架勢,對農夫缺乏應有的尊重,農夫反感,不買他的賬,是很自然的事情。與子貢不同,養馬人要回跑失的馬,是因為他以和農夫平等的身份出現,尊重農夫,和農夫有“共同語言”。
在與群眾溝通的過程中,是講官話套話,還是轉變語言表達方式,講群眾喜歡聽的“群眾語言”,這種事情不可小覷。我們常常看到,臺上講話的人照本宣科,津津樂道,但總是官話套話,老生常談,千篇一律,索然無味,臺下的聽眾昏昏欲睡。官話套話沒人愿意聽,還談什么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帶領群眾?有鑒于此,我們的官員就是要講“群眾語言”!
當然在這里要先明白什么是“群眾語言”,這并不是像前一陣,某個媒體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或幸福或不幸福。這不是群眾語言。誰都可以這樣表達,因為它沒個性,而且不生動,聽了也記不住。好的群眾語言,一定是讓你記得住的,又表達特別準確的。
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顧勇華告訴筆者,所謂群眾語言是指群眾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的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愿望。他舉了個例子說,80年代初,農村實行大包干以后,農民生活有一些改善,農民就說了,“我現在是碗里有吃的,鍋里有的,柜子里有裝的。”這個農民把家里有余糧,用這種方式表達出來,把生活中的各環節變化都形象地包含在里面。這樣的話是在辦公室里是編不出來的。
領導要善于使用“群眾語言”,這就要求領導要親自下基層去調查。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一方面指出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抨擊那些空空洞洞又臭又長的文章“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另一方面又指出:長而空不好,短而空也不好。
“群眾語言”來自群眾,植根在基層和實踐中,在高樓大廈中和書本上學不到真正的“群眾語言”。只有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在了解和掌握群眾的思想情緒,體察群眾所思所慮所求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學會和掌握“群眾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