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中國改革開放已步入三十周年?;仡櫲甑娘L雨歷程,我國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從一個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羸弱貧國躍升為國富民強、舉足輕重的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所煥發的勃勃生機令世人贊嘆。但是,以效率為基本準則的市場機制也帶來了副作用,那就是當前日益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問題,越來越多的“窮人”與極少數處于金字塔尖的“富人”之間的矛盾對立,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格格不入,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已到了無法回避的時刻。
要掌握窮人經濟學
解決貧富分化現象,歷來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就將經濟學解釋為“經世濟民”的致用之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公開聲明是以謀求無產階級即大多數人利益為目的的經濟理論體系。在當前我國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基尼系數已接近0.5的兩極分化臨界線,廣大農村還存在上億絕對貧困人口的嚴峻局面下,我國經濟學研究更要時刻關心窮人,把解決貧困和兩極分化作為研究的終極目標。
以鄰為鑒,可以知進退。印度是一個與我國發展歷程和發展狀況都具有極大相似性的鄰國,在經濟學理論研究中應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為此,我著意搜索了有關印度經濟學者的研究成果。近期拜讀了《克服經濟學的哲學貧困:阿馬蒂亞·森的經濟思想研究》一書,獲益匪淺,從一個以哲學的角度研究經濟學的貧困問題,使哲學的“良知”與經濟學的“理性”有機融合的全新視角,對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和兩極分化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索。
阿馬蒂亞·森于1933年11月出生于印度,早年求學于加爾各答大學總統學院,隨后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后先后在印度、英國、美國有關學院和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位,并發表許多著作。他的研究領域極其廣泛,跨越了經濟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各個領域。他采用經濟學與哲學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公共選擇、不平等、貧困與饑荒、自由與發展等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享有“經濟學界的良心”之稱。
獨創的研究路徑
《克服經濟學的哲學貧困:阿馬蒂亞·森的經濟思想研究》一書,對阿馬蒂亞·森多年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可以看出,森教授的研究有別于其他經濟學家的最大特色在于,他能夠不囿于經濟學單一的視野,而是結合哲學、社會學等研究領域,從解決貧困的“良知”角度出發,借用經濟學理性分析方法,研究貧困和公民福利問題,探索解決貧困和兩極分化之道,開辟出獨創性的研究路徑。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批判了傳統以GDP為衡量指標的狹隘發展觀。森教授認為,人的發展是最終目的,發展的目標是“人類可行能力”的擴展,即給人們以自由去做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應以人的能力的擴展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衡量指標,并以人的自由的擴展作為判斷發展的標準。以人為本的“能力發展觀”和“自由發展觀”的提出,擴展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領域,為研究我國的發展路徑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二、從能力平等的角度全新闡釋了不平等的根源。森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能力平等觀”,超越了傳統不平等理論只考慮物質因素的狹隘性,成功地把物質和結果方面的考察與對自由和權利方面的考察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對不平等的評價從實際狀態轉向機會,從商品轉向功能,從稟賦轉向能力。這種分析方法,在衡量平等、解析貧困以及探究饑荒等問題上經常更加行之有效。
三、對貧困的全新闡釋為科學制定反貧困政策提供借鑒。森教授認為,對貧困的衡量必須使用反映能力的指標,而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人的能力。他通過引入社會排斥來分析產生貧困的原因,將政治因素與經濟分析有機結合,強化了對作為能力剝奪的貧困的理解,具有較強的政策意義。
四、森教授的研究將經濟學與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貧困、經濟不平等進入到經濟權利以及公正等哲學概念,深入闡釋了經濟活動中的平等、民主、自由;通過對關系人的基本能力的教育、健康、養老等因素的分析,將經濟學與社會學結合起來;通過獨裁統治、饑荒、社會選擇、信息公開等問題的研究,實現對政治問題的經濟學透視。這種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拓展了研究視野,豐富了研究手段,為有效研究解決貧困、不平等問題創造了條件。
具有啟示意義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貧困、不平等問題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必須著重研究解決的問題。阿馬蒂亞·森的理論研究成果對于我國政策的研究制定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要改變以GDP為主要目標的發展思路,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互補,實現經濟總量、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的協調。應借鑒“人類發展指數”,建立能夠綜合體現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存狀況(包括教育、就業、健康等)、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指標體系,使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各級政府施政理念和行為之中。
經濟增長的目標是使更多的社會公眾獲得富裕和發展的自由與權利,而自由競爭所導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懸殊等問題,則損害了多數人的平等權利。對此政府必須加以關注,著力解決好社會公平問題,通過完善法制、推進民主政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創造就業機會等方式,努力擴展弱勢群體的能力和自由,消除貧困及不平等。
另外,政府的公共行為應該更多關注個人能力或自由的提高,比如基本教育、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男女平等政策以及機會的均等,而不應該僅限于收入方面的考慮。以資金救濟形式的扶貧非長久之計,而以創造公平發展機會、提高發展能力進而實現脫貧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作為一名財政工作者,肩負為民理財的重責,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研究、制定和實施財政政策,這是我們施政履職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多讀一些窮人經濟學,多研究一些增進弱勢群體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僅僅是對個人良知的喚醒,更是對我們履行財政職能和工作職責的基本要求。
(作者供職于廣東省財政廳地方財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