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的政治和經濟周期的到來,新的政府理財思路備受關注。在諸多省市,紛紛提出“幾個財政”的思路。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提出的“五個財政”,包括發展財政、民生財政、和諧財政、績效財政、透明財政。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公共財政已經走過了十個多年頭。十多年的探索效果明顯,但同時,又面臨著執行層面理念與實踐的客觀挑戰,地方實踐層面的“公共財政”究竟應該是一種什么形態?
廣西“五個財政”符合公共財政要求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法治性四個特征。同時“五個財政”面對了當前政府理財中的幾大難題,既包含廣西財政的現實問題,也囊括了全國各地的共性問題,提供了樣本價值。
發展財政
發展是硬道理,而資金則是硬通貨。不管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財政支出壓力日漸增大的情況下,“喊窮”是財政部門的共同心聲。
對于廣西這種財力欠缺的地區來說,可以用來搞發展的錢很有限,做到“巧婦巧為無米之炊”,需要拓展思維和路徑。
客觀來講,地方經濟的發展主要靠金融,財政能做的首先是清理環境,做好保障,搞好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要做好發展財政這篇文章,關鍵是創新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發揮好財政的杠桿作用,將有限資金最大化。要搞好發展財政,解決發展資金難題,主要通過給錢、給資產、給土地等方式來推動。
另外適度借債已經成為地方政府搞經濟建設的重要手段,但其關鍵是控制好規模和節奏,保持一個合理的現金流。這其中重點涉及到如同“鬼魅”的地方融資平臺。地方財政應對融資平臺隨時主動介入,有利于掌握整個平臺的負債情況。
民生財政
隨著財政蛋糕的不斷做大,財政加大對民生的投入成為必然。
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民生財政需要重點解決三個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事業發展不平衡,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不平衡,市、縣保障能力不平衡。
一個很現實的悖論是:現在國家對民生方面投入的不少,但更多的是撒芝麻鹽:錢花了,但老百姓不滿意。花錢買民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業界認為,中央要適度放權,將更多的財力下放給地方,這樣地方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目的、有節奏地解決民生問題,避免出現“應付型民生”。
另外一個難題是民生配套難題。解決民生難題,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整合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整村推進、捆綁推進”。
民生無小事。對民生不能短視化,一方面要發揮好當地居民的主動性,一方面要財政部門的整體規劃,長期投入,形成量變到質變。
和諧財政
從和諧財政來講,財政自身和財政服務的和諧發展,是其重要內涵。
財政部門作為一個綜合部門,財政改革阻力比較大,部門利益難協調,要實現“和諧”確實有點難。如何定預算盤子,這是令多數財政局長頭疼的事情,這就需要“藝術”地處理幾個方面的關系。
就財政來說,肯定首先需要滿足的是當地黨委、政府的重點項目和規劃。其次是根據輕重緩急,分重點協調,哪一塊列入預算,哪一塊不列入都要有說服力。
要平衡好這些關系,財政局長要學會說“不”,這個“不”可以說給黨政領導,當好參謀,主動服務,也可以說給部門。
財政要實現和諧,歸根到底是要處理好財政部門內部、財政部門與預算單位、各分管領導等等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以“財”佐“政”,以“財”促“政”。
歸根到底,財政是一個服務部門,應該拋棄狹隘的部門利益觀念。在實現自身部門和諧的同時,促進整個政府理財鏈條的和諧。
績效財政
以前我們不太重視績效,其實績效就在我們身邊,這既是財政監督職能的回歸,也是吸取了西方政府治理的智慧。
績效財政肯定是一個方向,財政改革必然從財政分配關系改起,從這么多年的財政改革來看,很多改革首先是約束財政部門自身的,但是財政部門還是應當主動擔當,主動作為,這也是財政的使命。
實際上“績效財政”面臨著諸多現實難題。比如財政資金涉及的方方面面,各個項目性質也不大一樣,如何建立一個有說服力的標準體系都是一個考驗。從績效評價的結果應用來說,也會遭遇一些難題,更難入手的是“體制”難題。比如在績效考核中,一些大的項目往往是當地主政領導主抓的項目,或者是他們的“政績工程”,又將如何落實評價結果?
要搞好績效評價,很多事情不是財政部門一家能夠辦到的,更重要的是要將績效評價上升到人大、立法層面,從制度上解決問題,使其真正發揮作用。
透明財政
一些財政局長坦承,隨著納稅人公民意識的覺醒,預算公開是必定要經歷的階段,而他們實際工作中的困惑在于公開和時機和范圍。既能滿足納稅人的需求,也能把握好節奏,不至于引起更多的麻煩。
總的來看,預算公開難以深層次展開,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不想公開”,部分官員擔心職務消費利益受損,尋租空間壓縮。二是“不愿先公開”,大家處于觀望態度,擔心槍打出頭鳥。三是“不能公開”,公開了會引起老百姓的強烈質疑。比如數目巨大的“三公經費”,早已讓人詬病。
從目前全國范圍來看,大都是結果的公開,相比于結果公開的“可操作性”,過程的公開則是更大的挑戰,至少在最近幾年幾乎沒有辦法實現。
究竟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透明財政”?僅僅是實現財政部門內部的透明?還是能過通過人大審核的透明?我們更期待的是能夠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的透明。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打造真正的“透明財政”,要堅持實行財政的政務充分公開,實現政府理財活動公開化和法治化。透明財政是防范財政資金管理漏洞的根本途徑。把財政的錢放在陽光下,才能使各種漏洞被及時發現、封堵,確保財政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