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關于征地補償的話題,引起了一波隱性的,但卻是巨大的討論。
土地,這一既為農民安身立命之本,也為地方發展之基礎,又為地方財政收入之巨大來源的資源,其價格調整,對于社會各界來說均為牽一發而動全身之舉。
作為一名財政人,我無比理解我國底層人民和上層建筑關于社會資源平衡分配的強烈要求。但我們根深蒂固的分配方式讓我們必須有一個基于事實的思考:分配方式必改,但如何改?
兩種方式之爭
無疑的是,我們必須讓地價“偏農”。那么我們必須要解決的是,多出來的這筆錢,從何而來?有人提出,要讓農民在土地出讓過程中的收入提高十倍。以現在的資源分配體系來說,我個人認為,提高十倍即使真正實行,也是僅僅對農民土地收入的一次補償性做法。
第一種方式,提出根本在于地價總價的提升,即提高現有地價,以提高部分全額支付農民土地出讓補償款。根據現有的房地產行情及政策,我認為這種做法非常現實,但非常難以開展。現實層面,在于其規避了在土地出讓過程中現有資金的分配危機,讓既得利益者占有資源不變,易于讓即將開展的政策落地,避免各部門因動搖存量基礎引起的部門之爭。難以開展之處在于,土地總價增加,必然引起成本的轉移,而房地產之類的逐利行業不可能讓溢出成本積壓在自己這一環,因此極可能推動房價的再次高揚。
第二種方式,即擠壓存量資產,以土地出讓金收入分配主體的財政為主要分割對象,以土地的購買方為第二分割對象,以部門利益方為第三分割對象。這種分配方式的好處在于,土地本身不增價,對下游炒地行為及成本轉嫁提供了一個上游體制的遏制。而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的土地收入分配方式。但麻煩之處在于,既不可能以財政一家出這筆錢,在這幾方面的利益分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部門“內耗”引起的政策拉鋸過程。
土地歸屬根本
另外,要解決農民土地獲利事實極低的情況,首先要解決長久以來農村土地歸屬責權不明的問題。
“農村土地所有權”屬于“農村集體”和“農民集體”,但“農村集體”和“農民集體”是一個不具體、較抽象的、沒有法律意義的概念,它不同于農民集體組織,也不是法人或自然人。既然土地是屬于“農民集體”的,誰能代表“農民集體”?村民委員會。因此,村里、鄉鎮里少數領導順理成章就儼然能以土地所有者的面目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農村是普遍存在的。
其實,村民委員會并非集體經濟組織,它僅僅是一個社區自治團體,并不具備作為產權主體的法人資格。但事實卻是,“農民集體”取代了農民個體,而“農民集體”的意志又被個人的意志所取代。由于產權主體不清晰,產權內容不明確,土地市場化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相比土地增值總額,農民只得到微不足道的收入和補償。
(作者為某省前財政官員,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