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顯然低估了這4%的復雜性。
實際上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看似一樣的“GDP4%教育投入”,在實際操作中結果千差萬別。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財政局教科文衛科科長陳衛華表示,作為一個頗具代表意義的西部財政集體,這“一刀切下來的4%”之中,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
被動擴大
“首先我想說,我們都被數字騙了。”陳衛華的一句話讓筆者感覺相當驚訝。
“你也是財政人,你應該知道GDP的4%意味著什么。全國平均下來,財政收入占到GDP的比重大概是五分之一,也就是說,這4%在財政支出的乘積比大概是5左右。而這個數字在財政收入越低的地方會相對放大。”陳衛華說。
“而在我們這里,2011年寧強縣的財政收入是10.6個億,在教育方面的總支出是2.5個億。粗略的算一下,大概是四分之一。而我可以明確告訴你的是,我們去年并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4%。也就是說,今年的‘強制要求’,可能會讓我們的錢大塊的投向教育。而這個比重。”陳衛華沉吟了一下,“我不好說。但很大。”
這還不是陳衛華考慮的全部。
“你或許覺得,作為民生投入之中的重頭戲,教育投入這么多,可能很值得。我也這么想,但你要知道,我們還有一個差距即財政收入和地方可用財力的差距。而我們是一個完全靠轉移支付活著的地方財政。”
一語驚醒夢中人。
“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這筆錢,可能遠遠不像我們想的那么容易拿出來。”
安排何時休
籌措,這是一個財政經常用到的詞匯。多用于在某個項目中無錢可花時。中國漢語釋義中,籌為謀劃,措為安置。那么,這筆錢如何籌措?
陳衛華表示,作為一個撥付而非“籌措”單位,每次從預算部門得到資金的時候都“感覺壓力很大”。
“因為實在太不容易。”陳衛華說。“本身我們的可用財力就少的可憐,各種項目的配套資金又吃掉了很多,教育投入#8943;#8943;”他想了想,“硬擠出來。現在我們沒有多余的錢了。”
而他的想法又與精研民生政策的于建嶸教授不謀而合。“我們這種地方每年的財政都被安排的死死的,保障教師基本工資和教育人員經費已經占到了現在我們教育支出的百分之七八十,我們急需有自主的財權,但像我們這種西部貧困地區,財權又在哪兒呢?”
靠轉移支付吃飯的地方財政通常稱自己為“死財政”。而所謂的增加教育投入,也不過是在這些“死財政”的頭上又壓了一座山而已。
“所以你讓我說這些錢夠不夠,我沒法說。因為我們根本也沒有自主安排財政資金的余地。”陳衛華苦笑了一下,“教育資金又怎么‘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