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的大廈,從一塵不染的墻壁和地板到空氣中散發著淡淡油漆的味道,記者強烈感受到了這座大樓的新。采訪該集團首位董事長孔繁灼后,記者更加感受到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的新,而獲得后一個“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2009年11月12日,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正式掛牌,意味著前身是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的中國文化報社正式轉企改制。這是我國第一家整體改制的部委主管報社。
作為先行者如何擊破改革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主動出擊
在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過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兩頭”改革積極性非常高,一頭是面臨生存困境不得不改;另一頭則是處于上升發展階段,通過改革擺脫束縛謀求更快發展。中國文化報社屬于后者。
從1985年創立以來,中國文化報社一直是文化部主管的直屬事業單位。隨著報社的發展,體制的尷尬對其束縛越來越凸顯。作為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的報社,因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在財政沒有戶頭而得不到可靠的經費保障;又因為沒有轉制為企業,也享受不到國家對企業的政策扶持;還因為事業單位不能與企業合作的規定,無法對接社會的優勢資源。這種長期事企“兩不靠”的狀況導致報社的品牌、人才和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2003年文化體制開始改革試點,2006年,幾大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聞出版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央部委釋放出一個信號,事業單位改革大勢所趨,孔繁灼看到這一點,主動提出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報社發展的體制問題。果然,此舉引起中央部委的重視。2009年,政府先后給予1億多元的財政扶持資金。用孔繁灼的話講:“資金有效保障了改革的前進步伐。”
由于是國家部委所屬報社轉企改制的第一家,在具體事項辦理時,涉及到許多部門還沒有相應的文件、辦法。國家工商總局及有關單位給予“專事專辦”綠色通道的政策支持,解決了工商注冊程序、職工社保銜接等問題。孔繁灼強調:“改革真不容易!很小的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迫使改革停滯不前。”
身份的轉換
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難度最大的莫過于職工身份的轉換。在多數人觀念里,事業單位的身份相當于“國家干部”,轉企后全部在職職工必須簽訂勞動合同,按照企業標準參加社會保險,職工的身份“走向社會”。孔繁灼告訴記者:“其實,職工最大的擔心是轉企后的福利待遇是否可以保障。”所以,處理好轉企改制 “人” 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敗。
孔繁灼介紹,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保證職工利益。“改革有風險,老職工承擔了改革的風險,所以改革初期,我們先放入100萬元到銀行用于職工工資補助,凡是職工薪水達不到原來水平,將給予差額補助。”另外,他說:“改革不應該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而應該成為讓職工高興的事兒。我們始終堅持‘不主動解聘一人’,不說‘下崗’、‘分流’、‘待業’之類刺激性的話,安定了人心。按照職工自愿的原則簽署勞動合同,原中國文化報社120名職工幾乎全部按時簽署了勞動合同,職工身份轉變實現了平穩過渡。”
孔繁灼表示:“轉企改制打破了過去體制性的障礙,建立了激勵機制,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收入分配制度。集團制定了績效考核辦法,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原則,激勵職工努力工作。特別是一線員工,寫多少稿子,編多少版面,都和工資收入連在一起。”
轉后發展
企業與事業單位最大的不同,就是企業要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轉企后如何轉型發展成為改革的根本。孔繁灼提出“一手抓傳媒,一手抓產業”,“企業要進市場,報紙就必須進市場。只有突出主業,辦好這份報紙,才能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較之綜合性報紙,行業報具有得天獨厚的專業信息資源優勢,集團公司首先投入1200萬元用于報紙的改擴版。提升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形成獨具特色的報紙品格,從過去只關注文化界,擴展為關注整個社會文化,關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內涵,強調報紙的可讀性和耐讀性。報紙的發行量也增加了70%。”
孔繁灼說,“我們原來報刊是服務于文化事業的,可以說是邊緣領域。改為中國傳媒集團,我們可以產業化發展,地位和影響力都提高了。加上原有業務,如今的集團公司初步形成了兩報、三刊、三網、一院、八中心的業務發展新格局,一個綜合性文化傳媒集團的產業構架已經基本形成。從現在看,機制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中國文化傳媒集團’這塊牌子是我們金字招牌,一定要用好。集團公司組建后發布了《加強和規范對外合作的具體規定》,從集團公司、報紙、刊物與子公司三個不同層次規定了合作的內容、投資方式、所占股份比例等內容,以確保公司資產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