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設立基金分會成立儀式上,記者在間休時采訪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邢建緒。
“中國政府放權把更多的服務交給社會組織來完成,這是政府對我們的信任,我們要做到自律、互律地發展基金會,把公益事業做好的同時,保證基金會基金的保值增值。”邢建緒談到。
尷尬現狀
《新理財》:“郭美美事件”、“盧美美事件”讓基金會的透明度被廣泛質疑,資金捐贈也受到影響。長期以來,公益基金會被冠以非營利組織的稱號,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可以從事以營利為目的活動?
邢建緒:這樣理解是不正確的。“基金會”這個詞是舶來品,國外基金會的模式是,先有一筆資金,為了管理這筆資金,使其不斷增值,匯聚了一群人來管理,比如這種基金會是以財團為法人;中國則多是先有了目標,之后成立了基金會,再組織一群人去籌集資金,這種基金會是事業法人。我認為,中國也應該有以財團為法人的基金會。
在歐美國家,非營利組織參與商業活動,通過向社會提供服務或者投資從而實現盈利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基金會不是單純地募集資金和做慈善,而是一種“投資”,是一個能賺錢的機構。
《新理財》:現在中國的基金會的基金現狀是什么情況?
邢建緒:基金會快速發展,其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家基金會,公募的有1000多家,私募的也有1200多家,隨著基金會數量不斷增加,基金總量也不斷增多,但基金會自身的質量有待提高。目前,基金會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是通貨膨脹壓力。
基金會現在的投資方式非常單一、投資渠道狹窄。怕承擔風險,許多基金會不做或者很少做投資,最常見的辦法是把錢投入銀行、國庫券、最多是投向3或6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因此,基金的保值增值成為了焦點。
路徑選擇
《新理財》:因為其公益身份,所以基金會多是減免稅收的,基金會可以賺錢是否會導致基金會的主業不是做慈善,而是淪為賺錢的工具?
邢建緒:從字面理解“基金會”,基金會首先要有基金。其實基金會的本意是動利息而非本金。中國民政部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公募基金會每年用于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成本運營費用標準是10%,余下的20%資金要考慮投資。所以不會出現只賺錢,不做事的情況。
其實在國外,基金進入資本市場是一種慣用方法。例如,1917年稅法規定,美國慈善捐贈免稅,而捐贈的資產大多以股票形式運營,國會和公眾對此都沒有任何爭論。
另外,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都離不開基金會的投資管理。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些知名高校,它們背后都有規模強大、實力雄厚的基金會推動其發展,基金會支持力度非常高,有些甚至可以達到基金會與國家投資各占一半。這些大學基金會募集資金,并且管理運作資金,市場運作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方式。他們靈活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投資。投入股市、信托方式、甚至許多大學基金會成為金融市場的大買主。大學和基金會的合作實現雙贏,基金會資金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有了資金,大學教育和科研水平越來越高。可以說,基金會支撐著世界著名大學的發展。
2008年,由中國民政部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鼓勵公益基金有計劃地進入資本市場,為在“入市”門檻前徘徊的慈善基金會點亮起了綠燈。對基金會資金的保值、增值以及運作給予稅收支持。
《新理財》:“入市”是一種投資方式,中國基金會還有哪些投資渠道?
邢建緒:銀行應是基金會投資的首選。但不是現在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而要銀行為基金會專門設立的理財產品。美英法等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為基金會設立的理財產品。例如,英國有存款為百年的理財產品,利息豐厚。這種百年的存款個人不需要,而基金會特別需要。
其實銀行與基金會同命相連、血脈相通,都要建立自我的公信力,所以銀行應該是公益事業的忠實支持者。但是現實情況是嫌貧愛富的銀行,對基金會的支持非常不足。
多方協力
《新理財》:如何保證基金在安全的基礎上實現保值增值?
邢建緒:這就需要基金會與市場建立信任關系。基金會要保值增值,應取得市場的公信力。只有基金會遵循合法、安全的原則,才能贏得投資人和捐贈人的信任。
招聘、培養專業的投資人才。目前,基金會專業的理財人才很少,主要是因為基金會派發的工資水平無法與專業的理財機構相抗衡。國外大基金會都有專門的投資代理人或機構,與它的運作部門完全分開。我們希望政府為基金會量身培養一批投資專業人士,負責經營投資。同時,希望政府組織人才培訓課程,激勵基金會從事投資活動。
基金會也必須承擔貶值風險,投資回報率越高的理財產品,風險越大。所以基金會規定其忍耐度標準非常重要。
《新理財》:基金會進行資本的投資管理,政府應該做什么?
邢建緒:政府扮演好資金供給、政策支持、高效監管的角色,基金的運作不宜干預其具體操作,給予基金會寬松的投資環境。
基金會投資資本市場將遭遇諸多尷尬,什么內容能投,什么內容不能投,政策需要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