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2年第28期
美國的選擇
對于美國政治制度的推崇經常有一種說法:在這個權力制衡完備、制度設計清晰的制度中,任何一個人,哪怕不是擁有高智商的人,都能讓這套體制運轉起來。但這似乎并不適用于將在11月6日被美國人民選擇出來的這位總統。在2008年金融市場大崩潰的四年后,美國經濟前景濃霧彌漫,美國人再一次在失望和迷茫中做出選擇。
這一切,都使選民們對第45任總統的選擇具有了更重要的意義:美國人不再是選擇哪位總統更富于魅力,而是對國家政府路徑的選擇。
《中國經濟周刊》
2012年第43期
紅色企業家
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們即將看到這樣一群人—
他們是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紅豆集團董事長周海江、甘肅大禹節水集團董事長王棟……這34位十八大代表的另一個身份是,“民營企業家”。近年來,隨著非公經濟在經濟全局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這個領域越來越多的佼佼者出現在5年一度的黨的盛會上。
他們與來自國有企業和銀行金融系統的高管一起,組成了一個業績優秀、道德優良、信仰堅定的“紅色企業家”方陣。
《中國改革》
2012年第11期
談改革 陳民意 論民主
2012年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足以回味與瞻望的年份。
這一年,舉世矚目的中共十八大召開;這一年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20周年,也是市場經濟體制被確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20周年。20年前,改革進程如河過太華,江過三峽,險阻過后,浩蕩千里在;今天,改革的勢能正在積聚,必將沖絕一切阻礙。
當前,“奮力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成為中共黨內外的強烈呼聲。歷史是相似的,像20年前一樣,今天中國又面臨“改革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改革也積累了一大堆新的矛盾、新的問題,亟待解答。
《望東方周刊》
2012年第23期
讀懂中國課題
每五年舉行一次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及每年召開一次的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是黨和政府部署重要方針、政策和主張的重要時刻。而每次會議召開之后,《人民日報》往往第一時間發表相關主題側重的社論,向全國和世界傳達會議上理解中國發展理念與核心政策的權威觀點。
2002年十六大至今的《人民日報》社論,對黨和政府在十年中所做出的重大決策以及關鍵的社會變革與事件等均有集中的陳述。這些重要社論是讀懂三次黨代會間的國計民生發展歷程的一個獨特視角。黨報社論的另一項重要使命是就一個時期的全局性社會事件進行總結與闡述。外媒往往對這樣的社論給予高度關注,在外界看來,黨報發聲對引導中國全社會統一思想和樹立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