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下滑和歐美“雙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國內光伏企業的生存狀況堪憂。一度風光無限的光伏產業淪落至風雨飄搖的境地。
經營困境
本刊記者在近期走訪了一些光伏一線企業,情況不容樂觀,部分企業已經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9月21日,記者來到了總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國英利集團。雖然車間井然有序,工人們積極地開展著工作。但在進入光伏業的14年中,英利同國內其他同行一樣,過去一直專注于急速擴產、擴容和爭奪市場份額,由此帶來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管理基礎不牢、企業文化稀釋、隊伍建設跟不上企業的步伐等問題日益突出。
據英利集團相關人士介紹,光伏行業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大量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比如市場產能過剩,光伏組件價格持續快速下跌。國內晶體硅組件平均售價已從2007年的36元/瓦下降到現在的5元/瓦,降幅達85%,并可能將繼續下跌。
在光伏市場的劇烈波動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下游的電池和組件生產企業,保定整個光伏行業由于其特色和優勢,則影響相對較小。對于英利集團這種大型光伏企業來說,憑借其規模和品牌優勢,通過采取加強內部管理,推進技術進步等措施,在市場價格逼近工廠成本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維持正常銷售狀況。但是不少中小型光伏企業處境比較難,甚至出現停產。
市場亂局
“亂”。
對于這幾年的光伏產業,市場人士不約而同地使用了這個字眼。
“拿這幾年的‘金太陽工程’來說,金太陽當時提出的節點是在光伏行業蓬勃發展的那幾年。其目的在于推進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使光伏應用從‘地面’轉到‘屋頂’,這個趨勢把握得很正確。從集中招標到分散招標也沒什么問題,我們企業的意見也是接著實施不要放松。隨著下一步發展規劃的出臺,金太陽可能還要翻番。這樣就更要求解決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以次充好,這個問題非常普遍。同樣是太陽能電站,采用不同的效率、不同廠家生產的組件,其效率差別是很大的,主要是初始效率和終結衰減后的效率。同樣是一個太陽能電池,看上去沒什么區別,可是有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發電。再比如,同樣一個電站,在驗收的時候是可以過關的,用上一段時間后,它的效率是會衰減的。這些問題現在非常普遍。”英利集團公共關系部總監粱田說。
另一位企業管理人士也抱怨道:“若不是迫于生存,加上庫存嚴重,實在不想在國內做生意。在銷售環節不僅要與眾多企業比價格,還要比回扣、拼酒力。”他認為,大企業有規模效益,還可通過其他手段降低成本,而小企業則不然,其生產成本是大企業的2倍,但在價格上卻低于大企業不少,質量問題肯定就出來了。”
粱田認為:“雖然質量問題并非光伏行業獨有,但光伏還在初期發展階段,必須予以一定的規制。國家一開始采用集中招標,質量還是比較過硬的。而在2011年的時候,大家都看到了財政補貼的力度,就涌現出了一大批企業,采用了分別招標。有些地方只要2兆瓦規模就可以上項目,比如南方此時就出現了一大批小企業。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問題,我們主要反對的是質量不能達標的問題。比如對于電站,電池不達標,今天發1度電過幾天由于質量問題,只有半度電,這對國家財政資源是巨大的損失。同時還占用了屋頂,這就使有限的可以安裝太陽能的空間受到了壓縮。”
資金困境
光伏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按業內的話說,“就是一個由金錢和概念堆砌起來的行業”,可以說持續的資本投入是產業做大做強的動力,資金渠道的暢通與否對于產業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
最近一份針對江西省26家光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及資金鏈變化情況的研究調查報告顯示,2009~2011年全省26家樣本企業的融資總額分別為195.4269億元、240.0319億元、292.8418億元。其中,直接融資68.9733億元、70.7401億元、93.9451億元,分別占企業融資總額的35.29%、29.47%、32.08%;間接融資126.4536億元、169.2918億元、198.8967億元,分別占企業融資總額的64.71%、70.53%、67.92%。大多數光伏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是以間接融資為主,且主要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2009~2011年銀行融資分別占融入資金的63.48% 、68.81% 、67.3%。
更為現實的挑戰是,不少銀行和金融機構正在慢慢抽走光伏產業的資金,更恰逢宏觀緊縮性調控,資金面上可謂岌岌可危。
光伏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發展壯大,近10年我國光伏產業的迅速膨脹也得益于此。而面對現今巨大的危機,地方政府也顯得“有心無力”。
某經濟開發區管理人士表示:“目前能使用的財政資金很有限,除了減稅、爭取專項資金或定期表彰企業家等形式,以表達政府支持的態度以外難以有大作為。比如我們開發區目前一年稅收大概30億,中央大概拿走23-24億,80%差不多要上交中央,而返還卻很少。一方面就是返還的額度比例偏低,第二就是投入的方向也不對等。我們開發區一年只能得到1000多萬的轉移支付,這樣讓地方財政難以有所作為。”
技術突破
這是中國制造業的通病:關鍵技術不過硬。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專利上受制于人,有待進一步突破。當然,光伏也許是中國新興產業中比較“拿得出手”的一個產業。
某業內人士就向記者表示:“現在都說這個行業技術含量如何高,顯的很神秘,其實我看未必如此。比如現在我們的很多企業設備就是在國外購買的,而且在硅提純方面利潤較高,單晶硅加工環節就是勞動密集型,利潤很低。中國在核心技術方面還是有待突破。”
總體來說,我國光伏產業的專利申請保護工作還處于起步狀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的查詢,截至2011年11月17日,共檢索到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專利5757條,包括發明專利2727件,實用新型專利2786件,外觀設計專利244件。這些專利中為數不少的核心專利屬于國外光伏企業在華申請。在屬于我國的光伏專利中,光伏企業為專利權人的數量不多,大部分專利是由個人和科研院所申請的。另外,由于在專利戰略布局方面做的不夠,我國光伏企業近年來與國外同行業企業間的知識產權糾紛和專利糾紛不斷凸顯。
啟動內需
過于依賴海外市場被視為中國光伏業的致命軟肋。不少業內人士就此指出,光伏產業走出危局的根本出路就是盡快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加速消化光伏企業的過剩產能。
梁田認為:“前些年由于成本很高,中國無法推廣光伏發電。這些年由于技術的革新和規模化生產,讓光伏發電在國內也有了用武之地。特別是在中國的東部地區采購火電不如使用光電,由于“削峰填谷”政策的存在,成本在1.5元到2元,而光電僅為0.6元,但仍不及水電。但由于水電和火電的枯竭,其成本必然逐年上漲,而我們由于規劃生產和規劃應用,應該會逐年下降,而且這個時間不會很長。”
然而,目前國內市場的推廣應用仍有很大阻礙。并網難仍是不少企業都提到的主要瓶頸。
所有光伏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都會不自覺的提到這個問題,目前的電網成為了制約光伏發展的瓶頸之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我國光伏裝機容量迅速增加的同時,光伏電站并網的速度卻跟不上裝機容量的發展速度。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并網光伏裝機容量為2.14GW,這也就意味著有0.8GW左右的已建光伏電站并未并入電網發電,形成了比較尷尬的局面。
在技術方面,新能源確實對電網構成了一定沖擊。英利公共關系部總監粱田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火電和水電,今天需要多少電網就可以發多少電,水電都是可控的,而諸如風電和光電,時有時無。總之,太陽能資源受晝夜更替和季節變化影響較大,光伏發電的間歇性特征明顯。”他還認為,目前中國的布局有問題,能源都部署在西部,而我們在西部發展包括基建方面是有欠賬的,我們國家這些年已經開始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個問題在未來會得到一定緩解。
某研究報告對目前并網難給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目前國家財政補貼政策如“金太陽工程”等,其補貼目標主要是光伏電站業主,對于電網企業等輸配電主體補貼較少,由于不能分享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利潤回報,使得電網企業等在發展新型接入技術、推進光伏電站并網方面積極性不高。這些因素綜合影響了光伏電站的并網發電,使得一部分光伏電站處于閑置狀態,造成了資源浪費。
專家指出,要轉變過于依賴國外市場的現狀,依靠國內市場,就要在國內興建電站,通過并網發電售電,形成產業的總體的投資渠道,才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可持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