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光伏產業,就不能不提有著“中國電谷”之稱的河北省保定市。
從2006年開始,保定就立足于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以打造“中國電谷”為依托,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推手。目前誕生了保定天威集團、中國英利集團等一批知名新能源企業。
“2010年前的光伏企業日子很好過,真的是數錢過日子,但是現在整個行業卻是遭遇‘內憂外患’,保定的光伏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保定市某光伏企業人士告訴記者。
英利自救
破產、裁員……,近期國內光伏企業不斷爆出的新聞,強烈地刺激著公眾的神經。然而,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有些企業卻是主動出擊,積極應對。
9月21日,本刊記者來到了總部位于河北保定的中國英利集團,有著“全球最完整產業鏈光伏企業”的英利集團,似乎正在準備一場已經到來的戰役。
“用‘陡轉急下’來形容今年的光伏市場毫不為過。英利今年上半年市場銷量完成了43%的增長,比去年賣得好,但是今年上半年得到了毛利率平均只有6.2%,以前是20%到30%,毛利急劇下滑。這樣企業就處于資金非常緊張的狀態。”英利集團公共關系總監梁田介紹。
形勢嚴峻,這確實就是一場戰役。軍人出身的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有著天然的低調和天生的緊迫感。
英利集團始創于1987年,早在1998年就進入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企業發展迅猛。直到英利集團贊助2010年南非世界杯終于一炮打響,瞬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整個光伏行業突飛猛進之時,苗連生在一年前就預測到光伏產業將會面臨一次大危機。
面對困境,英利首先鄭重承諾“不裁員、不減薪”。在這種特殊時期,這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決定,能夠很好地穩定軍心、共度時艱。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自救行動已經在英利展開。
9月15日,英利集團召開轉型升級萬人動員大會,“要么升級、要么出局”的理念不斷沖擊著每一個員工。9月25日,英利集團第一屆技術創新博覽會開展,“創新無限、綠動未來”讓公司戰略思路更清晰……
為了應對當前行業的蕭條局面,英利制定了“334戰略”。所謂334戰略,即未來英利光伏產品的分布將30%是地面光伏電站,特點在于出貨量大;30%是屋頂系統,走輕質化道路,結合屋頂發電等方式,效率高;40%是分散式、獨立式光伏系統,回款快風險低。
梁田介紹,英利從幾個方面著手應對危機。首先是在銷售策略上做了一些調整。為了應對歐美的“雙反”,在出口形式上要適應它的一些條款。比如通過采購第三方電池來實現出口。
第二,差異化營銷。美國、歐洲、新興市場等市場形勢、消費習慣、交易手段等都不一樣,要通過差異化來解決這些矛盾。第三,企業內部調整。包括企業內部管理運營的調整,轉變為比較沉穩的模式。還有公司生產運營的調整,更多的轉向以產定銷模式,使生產和銷售更加匹配。
面對危機,英利還有更大膽的策略:逆勢擴張。在海口市高新區獅子嶺工業園區內,海南英利產業基地二期的后200兆瓦也正在緊張的調試中,將于近期正式投產。苗連生認為,企業倒閉潮使得產業鏈上關鍵環節只剩下少數大型及超大型規模的企業存在,這些企業通過技術革新以及不斷擴產,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不斷向平價上網邁進。
“現在這個行業正在冬天,棉衣還沒有做出來。有的現在凍得半死了,有的還在健康地活著。活著的人可能是經常鍛煉,練內功練得好的人。”苗連生說。
財政“加減乘除”
光伏行業的低迷,時刻牽動著保定財政人的神經。
“從保定提出打造‘中國電谷’開始,保定財政局每年都會拿出專項資金來支持光伏企業。特別像英利已經是當地納稅大戶,但從去年開始,光伏企業日子開始難過起來,保定的財政壓力也很大。”保定市財政局辦公室主任陳偉光介紹。
在這方面,保定市國家高新區財政局局長朱宏業感受很深刻。朱宏業說:“英利集團作為開發區第一納稅大戶,去年完成稅收3.5億元,占整個開發區的8%,而今年到九月份為止只完成了3000萬元,只占開發區的1%左右。企業和財政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面對危機,保定財政主動出擊,從多個方面支持光伏企業發展。“我們財政主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從多個方面支持光伏產業發展。”陳偉光介紹。
做好“加法”。
政策上支持,資金上扶持,傾力打造新的增長極。保定市財政出臺了配套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施了區域財政補償、異地投資稅收分享政策,引導現代產業加快聚集。2009年以來,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以上的專項資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2012年增加到6600萬元;高新區財政每年投巨資設立可再生能源專項基金,支持新能源項目,2010年該基金投入達到1.3億元。另外在園區拓展和應用推廣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努力。
用足“減法”。
落實稅費優惠,實施以獎代補,推進企業快速成長。比如,切實把“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和“高新技術企業按15%征收所得稅”等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對新建及納入省級重點的企業,其納稅所得地方留成增量部分,全部用于支持該企業發展。
放大“乘法”。
發揮財政政策資金乘數效應,整合財政資金、資源,“四兩撥千斤”。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抓手。為加快風電、光電領域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近年來,在市財政支持下,中國電谷共建立了6個國家級、11個省級和25個市級技術研發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些關鍵性技術取得突破。2008-2010年,對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和高新區新注冊企業繳納的“四稅”,市分享部分全額返還.2011-2013年實行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三稅超基數地方留成全還政策。
抓實“除法”。
消除體制機制瓶頸,提高行政效能,著力打造快捷高效的財政服務環境。
“結合現在光伏產業的現狀,一些問題還是很值得反思的。比如‘一高一低’,即產品成本高,應用水平低;‘一強一弱’,即發展勢頭強勁,自主創新能力偏弱;‘一多一少’,即企業數量多,龍頭企業少。‘兩個不夠’,即產業規劃滯后,行業約束力不夠;地方財政財力有限,支持力度仍顯不夠。現在有人呼吁要拯救光伏產業,說實話,這個靠地方財政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國家政策部門來合力推動。”保定財政局相關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