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成千上萬裝有太陽能電池板的屋頂。德國成為世界光伏產業的領導者,它成功的秘訣在于:對太陽能技術的開發上進行了持續的公共投資。
千屋頂計劃
20世紀70年代,德國面臨著能源價格飛漲的困局。持續的石油危機沖擊著整個歐洲,能源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關注。此后,持續增長的污染和切爾諾貝利核災難,更是將環境問題推到風口浪尖,成為德國最熱門的公眾話題。
為了節能減排,德國政府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光伏產業,早在1990年,政府應運而生“千戶光伏屋頂計劃”,為每位安裝太陽能屋頂的住戶提供資金支持。同年12月,政府頒布了《上網電價法》,對光伏發電進行電價補貼。調整后,政府的補助率以5%的比率逐年遞減,用于補貼新安裝的系統。每年補貼遞減的政策,清晰地傳達了政府鼓勵光伏產業降低生產成本的意圖。這也意味著從一開始,光伏發電就跟用戶直接發生了關系,市場的需求外加政府的財政支持,極大促進了光伏市場的發展。
到1995年的光伏裝機已增長到18MW,第一波“十萬戶屋頂計劃”取得了良好成效。德國政府為了把光伏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發展都拉入正軌,2000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從法律層面規范了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無補貼的太陽能
德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德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危機。據2010年德國《經理人》報道,盡管德國光伏股市繁榮,但曾經的世界最大光伏裝置生產商Q-Cells的股價卻從年初的近13歐元跌至目前的2歐元,其他公司情形相同。分析其原因,缺少訂單是德國光伏公司的最大問題。
當時,光伏專家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無補貼的太陽能’,為適合的地區提供高效的技術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光伏電力。為了滿足這些要求,還要進行其他創新,同時還要降低可持續成本并滿足高質量標準的要求。”
德國顯然已經意識到其光伏產業發展中的癥結,并做出了及時的調整。2012年,德國政府大幅削減對光伏電價的補貼,致使用戶更加看重光伏技術的研發。
2012年1月1日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2012》中修訂了光伏網上電價。新法案規定,自發自用部分電量可享受一定電價補貼,上網部分電量仍按照上述上網電價的計算方法進行結算。為了不損害電網企業的利益,法案同時規定對享受自發自用補貼電價的用戶有嚴格的規定,自發自用并網發電形式必須滿足以下條件:首先,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建設的建筑光伏。其次,裝機容量不超過500千瓦。再次,必須與電網連接。
經過這些措施,德國光伏發電系統迸發出驚人的增長速度。德國聯邦能源和水資源協會于2012年7月底宣布,2012年上半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該國總發電量的25.1%。尤其是光伏發電(PV)的發電量增加明顯,同比增長了47%,一年即增至2011年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