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光伏產業未來國際形勢。2001~2011年是光伏產業飛速增長期,平均年增長率是58.6%。今后幾年按照歐洲光伏產業協會的預測,平均增長率達到22%。
我剛從歐洲回來,開了一個全球各國的光伏產業聯席會議。根據現在的統計,今年全球的裝機30~35個G瓦,去年是29.6G瓦,比去年仍然有增長,但整個增長率降到了20%。
另外光伏到現在已經達到了平價消費的特點,在歐洲電網電價在20~25歐分,但光伏已經低于電價,所以進入了平價消費,主要得益于光伏成本的降低。
全球前15位光伏企業的產能已經能夠滿足全球60%的需求。全球的電池組件產能60G瓦,實際去年裝機不到30個G,中國產能40G瓦,去年實際產量20G瓦,百分之百過剩,這是直接導致今天超低價競爭的原因。
而且平價消費以后,自用電反而賣給電網更值,所以給儲能開辟了新的應用前景。中國現在鼓勵光伏市場政策是兩塊,一部分是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費,我們交的電費里8厘錢一度電,一年是200億左右。還有一部分叫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這個目前只用在了“金太陽工程”項目上。一瓦補5塊5,最早5月份核準了1.7個G,但最后下錢1個G,第二期正式啟動,大概規模也就1個G,所以今年專項資金就要拿出110個億支持“金太陽工程”。
對于“雙反”在光伏業是有共識的,“雙反”對誰都沒有好處,而且一個開放的市場對歐洲的光伏企業是有好處的。
歐美“雙反”最終走向并不取決于行業的認識,還有社會因素和政治因素在里頭,所以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那么中國現在如何有效度過這個困境呢?這樣一個大的產業你不能讓它自生自滅,受制約以后,國家一定要出臺政策。
第一,要促進產業的合理整合。因為產能過剩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沒有產業整合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啟動國內市場,幫中國光伏企業度過難關。
國家能源局出臺了“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示范區”。當然這是從電價上開始補貼。
電價補貼還要考慮商業模式,我們不能說一個啟動國內市場就不考慮它的補貼方式。按照德國的補貼方式應該是固定上網電價的方式。再有錢從哪來?現在國家已經把它推到財政部,財政部出臺的文件就是統一使用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要知道去年風電發電量1千億千瓦時,1千億度電,現在平均每度補2毛錢。原來有補貼資金拖欠的問題,現在是缺多少,財政部拿多少,所以現在資金問題已經解決了。
“金太陽工程”曾經為了解決并網難問題出了一個文件,緊接著國家能源局出臺了100號文。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六字真言”:歡迎、支持、服務。電網企業在并網申請受理、接入系統方案制訂、合同和協議簽署、并網驗收和并網調試全過程服務中,不收取任何費用。中國并網難問題,在一夜之間就已經解決了,所以資金的問題解決了,并網的問題解決了,最重要的幾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大的項目也已經啟動在即,現在國家新能源100個新能源城市,國家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還有分布式發電,金太陽工程二期,所以這幾個項目同時在啟動。所以國內市場是沒有問題的,資金是沒有問題的,那么并網是沒有問題的,現在這些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另外光伏的前景還是非常可觀的,這里是今后三五年的目標,這三五年的目標就已經很令人震撼了。未來三五年光伏組件的成本還有可能下降50%,這是令人很振奮了。
當然還有更令人振奮的,2012年9月第27屆歐洲光伏年會,根據新的理論,光伏電池技術突破還有很大潛力。
這次大會報告,前兩位都是物理學家。第一位講到了熱載流子的概念。第二位是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原來我們知道靠工藝技術,最后也只能達到這樣一個極限效率,那現在效率最高是43.5%,你不可能突破熱載流子極限,現在可以突破熱載流子極限,可以達到90%左右的效率。
最新高效電池的結構和微矩陣電池,還有全光譜吸收電池和印刷電池都已經開始出現。最后效率可以達到95%的轉換,這些都是新的理論突破。
如果新的理論變成真實的產品,幾微米厚的電池,效率高達95%,那么任何奇跡都會發生!商業化的太陽能汽車、太陽能飛機、太陽能游艇都將成為現實。
最終中國光伏企業怎樣才能走出困境呢?
一是啟動國內市場。二是產業整合是關鍵,回歸正常和健康。光伏產業恰恰存在著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如何能夠克服同質化現象,又不違反市場規律,這樣來促進產業整合,這樣才是考驗我們智慧的問題。如果說只有了國家項目,有了錢,有了電網接入的問題解決,夠不夠?不夠。還有如何整合現有過剩的產能。合理的商業模式,生產企業的資金鏈問題,開發商融資問題。每年60億國家補貼要撬動1500億市場,很好的融資環境不解決的話,是起不到作用。
再有就是如何確保光伏系統的質量,現在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你想3塊錢就賣出它的組件,你想它的質量怎么可能會是好的。那么如何在國家這么多重大項目啟動之前,要設立好質量控制的門檻,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國家在啟動同時,既保證了優勢的企業進入,又保證了質量。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本文選自其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新能源大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