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同方在政府采購中致勝的關鍵在于對政策有了徹底的了解,并馬上開始著手調配資源。
打開清華同方官網,“清華同方榮膺2011政府采購優秀供應商”的榮譽顯得尤為突出。在2011年中央國家機關批量集中采購中,清華同方電腦成功中標,成為本期批量計算機集中采購項目中標型號最多的計算機廠商。清華同方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計算機領域中脫穎而出,為此《新理財》記者專訪了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計算機產業常務副總經理閆偉國。
戰略轉變
《新理財》:2011年,清華同方電腦成為批量采購開始實施后的最大亮點,清華同方也成為中標型號最多的計算機廠商。在您看來,清華同方在競爭激烈的計算機行業,獲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戰略思路是什么?
閆偉國: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清華同方抓住了中央政府批量采購模式轉變的發展機會。與協議采購相比,集中采購的采購人自身的決策權變小了,品牌的因素也變小了,由采購中心按照政府采購法的流程,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性價比、售后服務。也因此,被公認為是最有效地促進競爭。
清華同方一直很低調,因為原來主要做教育和軍工的項目,也不便于做宣傳,因此品牌市場占有率與同方的影響力不相符。通過多年參與政府采購的經歷,我們慢慢意識到,想要占有更大市場份額,就必須擴大影響力。
2008年以后,許多品牌慢慢退出了計算機市場,那時候我們就意識到,品牌的影響力非常重要。
把握機會
《新理財》:根據政府采購呈現出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清華同方打算如何應對?
閆偉國:一個公司的自身壯大必須考慮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同時發展。2008年底,根據整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客戶需要。同方首先從內部戰略上做出了一個長遠的規劃,從原來的分銷代理制轉變為直接參與大客戶業務,并建立大客戶體系。
另外一方面,同方著眼于政府的需求,隨著政府采購規模的擴大,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政府采購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盡量避免出現問題,希望由供貨廠商直接參與采購過程,從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信譽度。
清華同方認為政府采購是給企業帶來發展契機。從2008年建立大客戶體系后,同方投入大量人員專門研究開發政府采購市場。首先,我們組織學習政府采購相關的國家政策,把國家政策作為方向的指向標,其中包括國家在不同產業的政府采購投資。例如,2008年中央投資4萬億所涉衛生、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從中央到地方,清華同方有專人負責跟進政策,與相關部門聯系了解情況,同時內部會議上,仔細研究學習新出臺的政策,并與業內專家交流學習。
2010年中央開始實施集中批量采購,清華同方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抓住它,就是清華同方的一個轉折點,為此清華同方專門成立了政府采購中央區,集中精力只做政府批量采購這一項工作。現在回想,我們長期關注政策,及時、準確地跟進政策。相當于其他企業還沒有反應過來時,我們已經對政策有了徹底的了解,并馬上開始著手調配資源。
問題待解
《新理財》:作為多次參與政府采購的供應商,采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閆偉國:供應商在招投標過程中,還存在品牌歧視的情況。目前,80%的政府采購采取綜合評分法,綜合評分法包括技術分、商務分、價格分等幾項打分。在商務分中有一項品牌分,許多國外的企業品牌分可以拿很高,有時與國內企業可以相差30%~40%,應對大差距的品牌分,國內企業只能通過壓低價格,才能與國外品牌同時競爭。
人們的使用慣性導致了對計算機品牌有很強的依賴性,采購人對待不同品牌的差異性極大。其實在計算機特別是臺式機領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業內人士都知道臺式機各大品牌之間沒有任何差別。業內人士很清楚,臺式機從技術上看,國內外品牌沒有差異。這使得我們很無奈。
更讓國內企業無奈的是,國內招標過程中,要求供應商具有某項國外認證書,比如美國的認證書。從我們業內人士看來,這項認證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現在這項要求做得非常有技巧,國外認證書不作為必要條件,而作為一項附加條件。
《新理財》:您認為如何規范政府采購?
閆偉國:中央、省、市政府采購的差別非常大,往往越朝地方走,碰到的問題就越多。我個人建議從中央到地方應該出臺招投標的模板。在供應商看來,中央六大采購中心實施的規則比較公平,可作參考。各省可以采取以省為單位制定一個招投標的標準模版,各地市可以根據自身的差異對模版略作修改。這樣也可以解決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
另外,細化評分標準,減少人為因素。可以適當減弱專家評分的自由權。雖然政府采購已經走過了十年,但從業人員還缺少專業性。要加強培訓工作。其實民眾越是了解政府采購,政府采購越能公開透明,這樣政府采購工作才能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新理財》:作為政府采購的參與者,您認為政府采購法要如何修改?
閆偉國:從業內人士的角度看,修改政府采購法應從保護自主品牌的角度入手。政府采購應該在價格條件和技術指標相同的條件下,盡可能購買本土的產品。政府采購法頒布實施十周年了,當時我國參考西方的立法原則,它是一部完全開放,公平的法案。這就導致了國內外的采購品牌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這也致使國內品牌沒有任何優勢。
事實上,政府優先采購國貨符合國際慣例。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購買國貨的原則已成為多數國家所遵循的慣例。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發達國家對本土產業的保護,迫使中國品牌很難進入他國市場。中國自主品牌腹背受敵。
與地方的溝通中,政府和專家有意識的支持國內自主貨品牌,又限于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我認為如果立法有難度,可以在操作上有政府的保護辦法。像商用計算機,汽車我倒是覺得補貼是一種好辦法,只不過執行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實施起來,這個政策我認為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