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人坦誠直率,口無遮攔。這大概是從一些身邊瑣事得來的印象,比如到朋友里赴宴遇到不愛吃的菜就直言相告,一碗飯吃不飽就再要一碗,對朋友的要求做不到就馬上回絕,借錢給人不會顧忌當面討債。比起中國人在同樣情況下委婉隱晦的猜謎游戲,美國人的確顯得直截了當。
不過,如果因此就認為美國人總是百無禁忌暢所欲言就未免以偏概全。其實在說話方面,美國人的拐彎抹角比中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中國人的忌口大多是為了保全面子,而美國人的忌口卻是為了省得給自己惹上麻煩。
語言的保護傘
因為美國的人口實在太多元,不同的族裔、文化、宗教、年齡使人們的敏感地帶千差萬別,不論聊什幺話題,踩雷的機會都比不踩雷要大得多,為了明哲保身,人們就創造出一套穿上了防彈衣的安全話語體系,它晦澀冗贅卻四平八穩。
比如,對白人仍然可以稱白人,而對黑人卻得尊稱“非裔美國人”;偷越國境雖然是非法,但偷渡客不能叫“非法移民”而得稱“無身份移民”。
幾年前,紐約曾經有個優秀的小學校長,因為對新移民學生說了句:“你現在在美國了,所以要每天換衣服”的話,而被認為涉嫌歧視新移民而丟了工作。最近有家中餐館,因為對打電話叫餐的黑人區顧客說那個地區太危險不送餐,就被人告上了法庭。發廊老板也都深諳實話不能實說的道理,雖然打理女士發型比男士辛苦得多,但如果按照男女定價,可能會因為性別歧視被罰款500美金。生意人當然也不愿意做賠本買賣,就只好在價格單上絕口不提性別,而是不厭其煩地寫上:基本價15元,發長過肩、需要理出層次的再加5元。
當然,口頭上的冠冕堂皇并不能當真,“無身份移民”在大搜捕中照樣難逃被遣返的命運,“非裔美國人”找工作時仍然會障礙重重,倒是讓口是心非的語言轉變大行其道。
追求個性的語言
美國不僅有著社會默認的安全語體系,還存在著追求個性的語言文化。早期的美國移民大多是為了擺脫歐洲封建統治和各種權勢的壓迫來到北美大陸尋求新生活的,這就決定了他們性格中具有反抗束縛、追求自由的因素。美國英語中有大量的以self和ego組成的詞組,如self-serving,self-advantage, egomania,ego massage等。
并且美國是一個極為重視和保護個人隱私的社會。“私域”在追求自我的美國社會中被當作是合法、合理的,是人們的最高需求。得到它,就得到了最大滿足,它受到侵犯,個人就如同受到侮辱。Privateaffairs,private business等私域對個人來說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它如實地反映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和一點一滴的變化。美國語作為美國文化信息的載體和美國文化主客觀的表現形式,如實地記錄和反映了美國社會所特有的文化內容。
無論是安全話語體系還是追求個性和隱私的文化特征,看似矛盾的文化載體,實際上卻反映了美國人身上的真正特點,起碼美國人在意識中追求簡單,既按照社會約定的套路進行,又表現出自我張揚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