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與南方某市建設系統人士閑聊時,提到濰坊財政改革,他覺得很驚奇:“我覺得由財政部門來搞項目評審和工程招標的話,我們城建系統就沒有積極性了。而且我覺得這也是對其他部門的不信任。不過你說的財政把錢直接打給承包商,這倒并非越權,只不過單就這項改革而言,在其他地方就難以推行,更不要說推行其他改革了。”看來,利益結構已極為固化,雖然利益結構亦極為失衡。
喬 欣 (本刊編輯/記者)
6月至今,在民眾關注度事件榜單上,應該可以找到高考和歐洲杯的字眼兒。
高考首日一份各省作文題目流傳甚廣,筆者與一位友人交流,不想這位當年在考場上算得上“叱咤風云”的人物竟然說,“琢磨半天,覺得不知所云。”
試想,如果有的考生敞開寫,很可能是一篇妙文,但最終或將被判為“0”分。
考試,考的就是你會不會把隱性價值觀轉換為顯性價值觀。
谷 文 (本刊編輯/記者)
近來,由于各種原因,財政人走馬換將者甚多。
于河北某市偶遇一老財政人,退休以后一直處于云游狀態,自稱遠去刀光劍影,笑談市井浮名。
一日二人路過某清代復建衙門,隱于山花海樹之間,早無當年肅殺之意。但門前對聯居然還是當年老物。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老者看罷,搖手而笑:給別人看的,通常都是做不到的。
朱 靜 (本刊編輯/記者)
筆者前些天去參加一個關于云計算的會議,會后與一位參會嘉賓聊到了政府補貼,他說:“一般政府都有兩化融合的補貼,就相當于我買信息化的產品然后去報銷。但這個補貼花到位了嗎?比如我的企業年產值1000萬,雇50個工人,那么我會花6萬元去做信息化嗎?我一定會去買一張6萬元的發票,然后把這個錢報銷回來。所以補貼初衷是好的,但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其實政府補貼的方向應該是在于培養大家信息化的能力和認識。”
黃前柏 (本刊編輯/記者)
湛江市市長王中丙或許沒有想到,自己手拿批文在發改委門口的“激情一吻”,竟然如此轟動,“穩增長”被調侃為“吻增長”。
主官們為什么喜歡投資拉動?從政府理財角度看,一箭三雕也!一,有名,GDP名次上去了;二,有利,財政收入和個人可能的隱性收入也上去了;三,有位,最終更利于領導進步。
亓 坤 (本刊編輯/記者)
本期封面秀報道的是財政收入減速,大多數財政局都以“這是內部信息不便透露”為由避而不談,我完全能夠理解財政官員們的苦衷。財政減收只是頂層設計與宏觀經濟的“末端反應”,況且“財政不能講假話”,不說便也是一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