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這個地方對我來說無論如何也算不上陌生。由于唐山身為財政大市等等原因,我在一年間多次來往于京唐之間。
但到柳樹鎮,還是第一次。到這個鎮子之前我和唐山市財政局一位老兄一直在路上討論為什么發過來的地方介紹上是一個“柳樹○”鎮,兩人思索考證得出來的結果,這個字并非打不出來,可能是因為當地百姓很難寫出,故此以“○”代替。
身在唐山卻多年沒去過柳樹的老兄感嘆,如果人性化做到這個地步,這個地方絕對不可小覷。
所有的投入都是民生
魏樹海是個經常笑著的人。與通常嚴肅認真的財政人不同,魏樹海幾乎隨時都是在笑著的。但就是這個慈祥的中年男人,身為一鎮財政人,長達三十年。也是這個人,在河北率先提出了“村財鎮管”的理念,并予以實施。
說到此項嘗試,起緣于一起上訪事件,并觸及了一串對村級財務如何監管的思考,引發了一系列村級財務監管創新。那是2005年初春,一個村的十幾個老百姓,一大早冒著寒風,聚集在鎮政府門前集體上訪。原來這個村已連續五年沒有做賬,累積下了五大包白條和收據。一張5萬元工程款“白條”,竟然在村主任口袋里裝了一年多!群眾怨聲載道,聲稱如果鎮里不出面根治這一糊涂賬,就去區政府討個說法。
“你說鄉財縣管,這個我們都知道。那村財誰管?縣管?太松散,也太多。那就我們來管吧。”魏樹海笑稱,“為父母官嘛。你不做事,村民肯定找你。”
但再小的官兒,也總是個官。平頭百姓懼官,怎么辦?“笑嘛。多笑笑總沒錯的。”魏樹海在柳樹鎮財政所三十年,練就的“特技”就是不管什么時候都能對百姓和氣相待。“誰都有鬧心的事兒,他找你來,你也一臉嚴肅,他就先張不開嘴了。我們財政是為人民服務的。現在咱們都說民生財政,那么什么是民生財政?我們認為,在基層財政,所有的投入都是民生投入,都是為老百姓服務。給老百姓最好的,最舒適的環境,做好賬,做透明賬,我這個地方官,”他哈哈笑著,“心安。”
三十年的夢想
印象中的鄉鎮財政所,總是一副破敗的模樣。但站在柳樹鎮財政所的門口,幾乎整個顛覆了我對鄉鎮財政所的印象。二層小樓,窗明幾凈。魏樹海一直說,鄉鎮財政所,缺的是規范。
我很少見到一個鄉鎮財政所有著不遜于縣級財政局的辦公環境,就像我很少見到一個鄉鎮財政所的檔案室使用的是銀行級別的三滑道檔案柜,我也很少見到一個鄉鎮土地招標居然有完備的招標系統和全套的電子屏蔽設備。“高考用這個都可以。”魏樹海晃晃手里的電子屏蔽器。
“這很多都是我們曾經的夢想,或者還是現在很多鄉鎮財政所長的夢想。我在這里三十年,這里既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我夢想實現的地方。”李說。所謂夢想,可能就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那些現實。“我已經五十歲了,我不可能再在這里工作三十年。我希望我所在的這個地方,是我想要的那個地方。我更希望我所在的這個財政所,讓百姓真心的說一句,這是為我們辦事兒的地方。”
魏樹海說,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