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是樂器演奏中經常涉及而又難以解決的重要問題。琵琶以豐富的演奏技巧、深刻的表現力博得眾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居于彈撥樂器之王的地位。研究琵琶演奏,“放松”是其中應首先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從生理、姿勢、情緒以及藝術實踐等多個角度,探索解決“放松”問題的有效方法,以期幫助琵琶愛好者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
有關“放松”的簡述
“放松”,是西洋樂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術語之一。這里所謂的“放松”是相對于緊張而言的,二者是一對辯證關系。從運動生理角度講,在樂器演奏中,肌肉對力量的承受是“放松——緊張——放松”這樣一個不斷交替轉化的過程。相對于緊張而言,放松是演奏者必須正確理解和裕如把握的一種情緒能力。
日常生活中,坐、立、走、跑等動作通常都是在相對放松的狀態下完成的,人們對這些習慣性動作一般不會產生緊張感覺,因為這些動作往往是在下意識狀態下進行的。樂器演奏中的放松,類似于人們做習慣性動作的那種狀態,是肌肉群合理分工、相互協調的肢體動作,并與心理狀態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相對平衡,目的是為了使力度得到更精準、更自如地控制,整個過程體現了身體多個部位的相互協調。如果不能達成這種協調與平衡,則難易實現預期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很像拳擊比賽——優秀的拳擊運動員出拳,總是在全身放松的狀態下調整好姿勢之后,調動腿、腰、肩、臂、腕之力,將力放在拳頭之上集中爆發出來。如果身體、手臂僵硬或者用力不集中,就會導致哪怕用力再大也難易打倒對方,同時還容易導致自己過早耗盡體能,甚至出現肌肉拉傷。有理由相信,這也許是運動所具有的普遍規律,因此樂器演奏的用力也應該如此——肩膀、手臂盡量放松,手指、手腕各個關節密切配合,將力量集中在手指觸弦(鍵)的一瞬間,然后馬上放松,這樣的狀態不僅可以使用力更持久,而且有助于演員演奏出最好的音色效果。
總之,“放松”是演奏樂器的普遍要求和訓練重點。
琵琶演奏中影響“放松”的主要因素
(一)演奏姿勢對放松的影響
琵琶持琴姿勢為坐抱,一般來說是自然的坐姿,雙腿稍微分開,左腳微微踮起,使左腿略高于右腿,琵琶豎立在兩腿之間,琴體與身體保持大約45°。這樣,琵琶的重心就很穩定,不用左手扶也不至于倒下,從而便于左手比較靈活地換把;否則,會導致左手負擔過重,影響左手動作的靈活,不利于演奏的順利進行。
但是,演奏者在體型上有高矮胖瘦之分,很多琵琶演奏者在持琴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比如,持琴的時候面板朝正前豎立(即說唱音樂中經常用的持琴方法),這樣的持琴方式在演奏技巧難度不高的作品時尚可,隨著琵琶演奏技巧的發展,這種持琴方法已不能適應高難度演奏的需要;再比如,一些身材比較矮小的演奏者,由于腿比較短,演奏的時候為了保持琴體的穩定,他們不得不將雙腳踮起,目的是保持琴體重心不至于偏離,但這樣卻不自覺地增加了腿部甚至腰部的負擔,長時間的演奏會使身體愈來愈僵硬,進而影響到臂膀乃至手腕的動作,導致樂曲的完整性都很難得以保證,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對樂曲的情感抒發了。
琵琶演奏中的放松,以正確的演奏姿勢為前提。在演奏中,左手有推、拉、吟、揉、綽、注等技巧,右手除了演奏技巧外也有很多輕重急緩的動作,這些動作有兩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是樂曲內容及其表現在人體上的自然流露,是對音樂進行演繹的客觀需要;其次是放松的需要——演奏過程中的放松動作決非僅僅是為了追求視覺上的美感,從生理學角度而言,人體肌肉的能量來源于人體中多糖所轉化的單糖,這種轉化恰巧是在演奏過程中完成的,這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耐力”。耐力是放松技巧在演奏中的直接體現,沒有耐力就無從談及技巧的發揮。簡而言之,放松體現在完成“放松——緊張——放松”這一系統動作的過程中,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耐力訓練中必須掌握的要領。
由此可見,姿勢正確與否對演奏成敗有著很大影響。基本演奏姿勢的正確是保證演奏順利進行的先行條件,所以不論是初學者,還是已達到一定藝術水準的演奏者,都應經常檢查自己的演奏姿勢是否正確,正所謂“側抱琵琶不遮面,眼觀相品手應弦”,整個姿勢要自然大方,形體動作要隨著樂曲內容和情感抒發而自然表現,力避虛假、僵硬的動作,以及其他脫離樂曲內容而嘩眾取寵的做法。
(二)技巧應用中的放松
琵琶演奏技巧分為左手技巧和右手技巧。左手按音動作和右手發音技巧的放松與否,對演奏中的音色、音量和樂曲的表現力同樣重要。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的情況:左手按音力度過重,這樣會影響左手在各個把位上的“跑動”;左手按音力度過輕,這樣容易造成琴弦在手指和品之間多余的震動,這樣的發音首先是噪音很大,其次是音量偏小、音色發“虛”,直接影響演奏的發音質量以及藝術表現力的正常發揮。在右手技巧的運用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手臂過于緊張、彈挑力度不平均、輪指僵硬、手指打不開等,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演奏中沒有學會“整體框架”的放松,從而使演奏顯得吃力、演奏音色干澀,進而影響樂曲的表現力和樂曲的完整性,因此左右手在演奏中放松與否對演奏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左手技巧中的放松
琵琶演奏中左手技巧練習的首要問題是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持琴姿勢:大指抵住琴的背面,手掌做半握空拳狀,用四根手指的指尖按弦,這是琵琶演奏中左手最基本的用力結構。很多初學者在按音的時候第一關節是凹下去的,這樣會影響按音的準確性和換音時的靈活性。這種錯誤的按音方法往往是由于左手指力不夠,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左手指力得到加強之后,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得到矯正。
琵琶左手技巧中有推、拉、吟、揉、扳、擻、打、帶等,上面我們講過了左手的基本按音方法,無論是哪種左手技巧運用都必須以正確的按音姿勢為前提。我們在演奏過程中經常會遇見這樣的情況:在演奏的按音姿勢正確的情況下,演奏慢速的作品(古曲文曲)時我們往往會得心應手,一旦遇到快速的段落則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這樣的狀況是生理上的因素決定的——導致左手緊張的原因從生理上來講主要是手指按音太“死”,就是說在演奏快速的作品時左手五個手指一直處在用力的狀態,從而影響手指的靈活性,手腕太往外凸導致換弦不順利,小臂緊張影響手掌關節的放松。影響左手放松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右手對左手的“決定作用”造成的:右“松”左亦“松”,右“緊”左更“緊”。歸根結底,這是由于缺乏左、右手單獨練習造成的,也是一個協調性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會強調“慢練”。所謂慢練,實際上就是對雙手協調性的練習。左手在演奏中除了發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做“韻”,以“吟”為例,“吟”是在左手整個手臂放松的狀態下,手腕擺動帶動手指完成的。如果左手不能相對放松,勢必會造成手指按音較重,音會偏高,動作的幅度難以控制,這樣很容易破壞樂曲的表現力,其成因主要是肩膀緊張導致大臂和小臂僵硬,手腕無法足夠放松,最常見的表現是用臂帶動手指,“吟”的頻率很快,在演奏時給人在視覺上造成不協調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使樂曲產生不必要的“緊張感”,從而破壞了樂曲情緒。
左手的放松練習:肩膀自然放松,切不可過分抬高,小臂不可過分緊張;手腕保持自然狀態,不要太向外突起。手掌保持自然的用力狀態,手指中關節突起,指尖按弦。以慢練為主,在練習過程中要時常注意整個左手手臂尤其是小臂的用力狀態。循序漸進,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指力、耐力得到加強之后,放松的演奏就會相對簡單。
2.右手技巧中的放松
右手的技巧分為彈挑類和輪指類兩大部分。熟悉琵琶發展史的人都知道,包括輪指在內的右手技巧都是以彈挑為基礎發展衍生出來的。彈挑是琵琶右手技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所謂“彈”,是指食指由內向外觸弦得聲;所謂“挑”,是由大指由外向內觸弦得聲。跟左手一樣,右手技巧也是以正確的姿勢為基礎:半握空拳狀,各指關節自然彎曲呈凸型,小臂與面板基本平行,虎口向上基本和四根弦平行。
彈挑的用力方法中有兩個力,一個是指力,一個是腕力。
初學彈挑時,要強調指力,因此腕力在初學的時候是不主張使用的,但是我們經常會碰見這樣的問題:在初學彈挑時,由于指力不夠,經常會不自覺地依賴于腕力甚至是臂力,這樣的發音音色粗糙,難以控制發音的力度,快速彈挑或者是滾奏的運用難以達到一定的速度,造成發音松散,“顆粒性”難以把握。從用力的角度來說,大的關節肯定比小的關節有力——肩關節的力量大于肘關節的力量,肘關節的力量大于腕力,腕力又大于指力,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而各個力量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
前面我們已經以拳擊為例談過用力的方法,肩部、手臂是否放松,直接制約著力量的爆發和傳遞。彈挑的用力方法也是這樣——肩膀和整個手臂放松、手腕手指密切配合,把力量集中在觸弦的一瞬間爆發出來。彈挑最容易出現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彈挑完成后手指仍然保持用力的狀態。
二是腕力、指力配合運用不當。
第一個問題會導致音色干澀,彈挑的力度很難平衡,不利于演奏快速的作品;第二個問題常常會導致兩種弊病:一是手腕僵硬,手腕的運用借助小臂的力量,造成音色生硬,二是手腕比較松弛,擺動幅度較大,如此一來就忽略了指力的運用,使音色發虛(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聲音發“飄”,不結實)。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指力和腕力結合、指腕用力轉換等問題:在演奏慢速的樂曲或者音的時值比較長的時候,動作的幅度大,強調腕力的運用,指力則是次要的;相反,在演奏快速的樂曲時,動作幅度小,強調指力的運用,腕力則是次要的。無論是指力還是腕力,都以正確的手型為力度支撐,都以身體的相對松弛為前提。輪指的用力結構跟彈挑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輪指的主要力量來源于掌關節。很多琵琶學習者都有這樣的感覺:作輪時間稍長小臂就會發酸,甚至有些人的肩膀也會有酸痛感——很顯然,雖然在演奏輪指時手腕和手臂沒有動作,但這并不能說明它們與手指用力沒有關系。在演奏過程中,整個手臂的重量都是由肩部肌肉所控制,力量通過手臂、手腕傳達到指尖。換言之,演奏輪指肩臂酸痛是由于肩臂過于緊張造成的,這樣不但影響力量的傳遞,而且極有可能會對肩臂肌肉造成損傷,因此任何演奏技巧都必須以放松為前提,在練習中應該時刻注重觀察右手肩膀手臂的用力狀態和右手演奏動作,時刻提醒自己肩部、臂部要保持松弛。
3.情緒對放松的影響
不少人在參加正式演出時往往很難發揮自己在平時練習時所能達到的演奏水平,究其原因,這種臨場大失水準主要是情緒緊張導致的。研究證實,演奏員在演出前通常都會出現緊張情緒,適度的情緒緊張有利于演奏的順利進行,過分的情緒緊張則很有可能導致演奏的徹底失敗,參加大型比賽或者重要演出的人經常會有這樣的表現: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雙手或者腿部發抖。這樣不但影響持琴的穩定性,加重雙手的負擔,不利于技巧的發揮,也會影響按音的準確性,破壞樂曲的完整性。
演奏前要做到心理放松,可以嘗試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四周安靜、光線柔和、不受打擾的地方,做做深呼吸,運動一下四肢,使關節放開、肌肉松弛。或者閉上眼睛,去感受安靜、松弛等輕松氛圍,想象一些安靜美好的事物。上臺之前,一定要背熟樂譜,使自己在技術上沒有負擔,從而消除可能因能力問題而引起的心虛。還要避免患得患失心理,絕對不要去想“演奏錯了怎么辦”“演砸了怎么辦”之類的消極問題,要知道,越怕出錯就越容易出錯,越錯就越慌。此時,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樂曲內容和音樂情緒的把握之中。另外,如果演出之前由于情緒過度興奮而增加練習強度,那么就可能會出現正式演奏時因體力不足而引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因此演出前的體力貯備是很重要的,正確的做法是演出前一天多練,演出當天少練,以保持對樂曲的新鮮感。
綜上所述,在琵琶演奏中除了注意演奏姿勢、用力的正確方法之外,更應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進入放松狀態這一重點上來。進一步講,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放松是演奏的前提,是應首先解決的問題。演奏者在理解了放松的概念,掌握了放松技巧之后,對其演奏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莊永平:《琵琶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中國民族管弦學會、中國音樂學院:《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③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華樂出版社編輯部:《怎樣提高琵琶演奏水平》,華樂出版社2003年版。
④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