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教育與道德密不可分,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最實質的問題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只是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許多音樂教師把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授上,忽視了德育的滲透。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對德育的認識,做好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內容主要包括:
(1)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2)基本道德品質教育
(3)愛國主義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
(4)民主、紀律與法制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音樂教育和德育同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又都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二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是從屬或包容的關系:通過音樂達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務,因此不能把音樂課變成政治課。特別應該注意的是:音樂課中實施德育教育要有自己獨特的手段和方式。音樂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寓教于樂、寓樂于教,注重把握學生的學習情緒,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1.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實施德育滲透。
(1)把握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師要鉆研教材,使教材成為真正的育人載體,通過對教材的分析、選擇、分類后給學生欣賞、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由愛學到主動去探索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音樂作品。音樂教材中有許多藝術歌曲,其中很多歌曲是在小學或初中時學過的,它們不僅喚醒學生的音樂記憶,而且使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到音樂課堂的歌曲學習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
(2)利用音樂課堂語言,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語言創造音樂課堂情境,從引情、激情、解情、動情、抒情,到引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應該環環相扣,富于邏輯,引人入勝。教師課堂語言的語音、語調、語速要符合音樂的塑造手法,做到緩急一致,輕重一致,高低一致,節奏恰如其分,使學生把握準確的音樂脈搏,全身心地感受音樂帶來的無窮魅力。
(3)通過音樂與造型藝術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動物狂歡節》是一部充分體現音樂與造型藝術相結合的作品.教師要通過欣賞這部管弦樂組曲,使學生聽辨不同樂器的音色,感受不同音樂主題所模仿的動物形象,培養他們喜歡動物的愛心。當學生聆聽天鵝主題時,啟發學生能從中感受天鵝高雅神態和一絲憂傷情緒。接著欣賞靈活機警的袋鼠主題,威風凜凜的獅王主題,快速奔跑的羚羊主題,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聽覺,也對學生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
2.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1)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欣賞舞劇片段等,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助的精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有聲有色的視頻課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眼、耳、身等把外界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經過分析、綜合從而獲得信息。
(2)通過一些課堂游戲,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興趣。在音樂課上,可適當進行一些具有游戲性、競技性的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的實踐活動。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接歌比賽,比賽中要突出規則性:字尾接字頭(一句歌詞),歌曲不可重復,體現多樣性;強調歌詞的內容、體現歌曲歌唱性;力求人人參與,體現集體性,反對個人主義,重在全體參與。
(3)通過中國民族音樂及名曲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情趣。學習和欣賞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不僅使學生了解華夏民族音樂文化之偉大和豐富,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提高學生民族主義素質,從而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優秀遺產。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吸取了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有很強的民族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教育的同時,又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陶冶和升華。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民間藝人阿炳用巧妙的構思、生動的語言、簡潔的形式、樸實的手法譜寫而成,表現了阿炳對黑暗勢力的斗爭和反抗精神,悠揚的古曲《流水》,把人們帶到了純凈、甜美、和諧統一的和聲的美感中。
3.在教師自身形象中滲透德育因素。
教師的人格在學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參照作用,能對學生產生潛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一個獻身于音樂教育事業的教師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度,這會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嫻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師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真正做到以情動情、以愛育愛、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
德育教育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凈化心靈。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人的思想。音樂是奇妙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采取“潛移默化”“以情動人”的方法,讓學生的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得到熏陶、感染,達到“潤物無聲”的德育目的。
│作者單位:河南省民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