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成為人類生活情趣、審美情趣的一種活動時,也成為了人類的一門教育課程,并隨著人類審美觀念的提高而提高,音樂教育也就隨之而來。音樂教育過程更多的是對于音樂文化和音樂內涵的傳播及擴散。因此,要想創作出與大眾情感共鳴的音樂,就必須研究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文化及其內涵的重要性以及音樂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就目前來說,我國的音樂教育還處于一種基礎的教育階段,它的課程大部分是專注于音樂技能和技巧的運用,對于音樂文化和內涵的解釋較少,導致學生對音樂文化和內涵的理解沒有深刻的認識,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音樂的發展。另外,我國音樂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一些民族性的、傳統型的音樂都有著發展的歷史,深厚的音樂文化對于音樂教育過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音樂文化是用來解釋音樂的來由、元素以及學習的技巧,讓音樂學習者帶著理解的心情學習音樂,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音樂的前進與發展也傳承了我國豐厚的音樂文化底蘊和積淀。從傳統音樂到音樂多樣化的分類發展,使音樂中單一的理論、樂律、著作開始逐步精工細作化,讓音樂制作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但要考慮的是,音樂目前在學生課業中的比重較小,音樂學習時間也是有限的。要想加快音樂發展步伐,就必須考慮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文化和內涵的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證社會的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內涵的聯系
面對素質教育觀念的提倡,學科教育的開展已經刻不容緩。所以許多國家的音樂教育開始尋找新的教育方式,以促進音樂的向前發展。音樂產生的背后有著文化的支持,其在逐漸的發展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文化內涵,而其也因為音樂文化的渲染而富有意義,這是音樂發展的源泉。可以這樣說,音樂是文化內涵的表達,沒有音樂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也就沒有音樂。由此可見,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1.文化內涵與音樂文化的連接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是歷史的傳承。它不僅包含了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的物質文化,還包含了精神文化。而音樂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所產生的精神文化,所以音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按照現在的教育方式來看,音樂教育是按照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研究音樂的。而實際上,文化與音樂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連接,形成了音樂文化,它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的結合,文化與音樂的相通點。比如我國音樂、文化、音樂文化的發展都有著詳細的記錄,說明每個階段音樂的前進和發展、文化的拓展以及樂器的發明、產生和使用。在音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音樂的代表作品也應運而生,成為時代的標志。春秋時期的典型作品《高山流水》,體現著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它所創造的文化內涵和音樂文化至今仍是一段佳話。試想如果沒有伯牙和鐘子期的相知,高山流水只是基礎的音樂字符,但如果沒有基礎的音樂字符,只有伯牙和鐘子期的相知,那么他們之間的友情又有誰知道呢?在后來的記載中,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關于音樂美學的理論,詳細闡述了音樂文化的內涵,以及它所體現的光輝,還描述了時代的音樂思維及審美情趣,加上我國的傳統文化,一起構成了具有時代美的音樂魅力。
2.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的連接
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的傳承和推廣,而音樂文化是音樂教育的內容之一。音樂教育的推廣是現代社會的需要,是音樂得以發揚光大的途徑。由此可見,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是由于音樂文化對于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想表達的文化內涵,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拓展音樂更廣闊的道路。如果沒有音樂文化,音樂教育則只剩下對音樂技巧和技術的應用與描述,失去了它所富有的文化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音樂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音樂文化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音樂產生之后,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精華。而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使更多的學者和研究者參與到音樂文化的研究中來,發掘出更多的、更有深度的文化內涵,來豐富音樂知識,更新音樂文化的歷史。所以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它為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都提供了有效的促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音樂教育,那么音樂文化的積累也會停滯。
3.音樂教育中的文化應用
音樂教育的實踐穩定和鞏固了音樂文化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中的文化知識,促進音樂向前發展。音樂藝術是表現音樂和現實社會的一種途徑,是一種人類精神文明積累過程中的價值實現形式。因此可以看出音樂教育是對音樂文化的一種延續,通過音樂教育的形式使得音樂文化得到創新和發展,同時也是現代社會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它使音樂教育規范了教育方式、創新了教育模式,有效地進行了音樂文化的傳授,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理解音樂文化的要領和它所包含的音樂知識。音樂教育本質就是對音樂文化的解釋說明,是一個取其精華的過程。比如我國音樂文化歷史上,曾經采用簡譜、五線譜等音樂符號來記錄音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音樂教育的進步,五線譜和簡譜逐漸成為社會音樂活動發展的需要,成為音樂教育活動中記譜法的主要教學內容。而且音樂教育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還將音樂文化應用到了教育中,以更簡單的方式向學習者講述音樂知識,從而最大化地提高受教育者對音樂知識的認知和掌握。音樂文化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傳承事物,它將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結合起來,以促進音樂和文化的共同發展。而目前許多國家都將音樂教育規定為美育教育,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我國,音樂教育雖然處于一種基礎教育階段,但音樂的文化內涵已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文化的有效結合取得了初步性進展和成功,音樂文化的教育特點越來越明確。
在音樂文化內涵的教育和傳承中,音樂與文化成為緊密相關的連接體。任何形式的音樂只有經過文化的熏陶才能體現出藝術價值,文化的內涵則可以通過音樂的形式體現出來,而音樂教育只是將這些不為人知的、潛藏在深處的文化挖掘出來,提高音樂傳播效率。
民族音樂教育運用文化的成功例證
民族音樂是民族特點的表達,它有自己獨特的美感和氣質。民族音樂代表文化和歷史的底蘊,無論是在音樂理論、演奏演唱,還是在音樂著作和樂器制造等領域都有著一定的成就。由于民族音樂是獨一無二的音樂著作,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征,并以獨特的風格獨樹一幟,使其在音樂藝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民族音樂的成功除自身的優勢外,成功的音樂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民族音樂教育無論是普及化還是專業化、區域化還是國際化,都需要民族優秀文化的支持,同時也弘揚了民族優秀的文化精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音樂教育中的文化運用不僅是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途徑,也是發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途徑。
民族音樂是流傳下來的精神文化,是民族的一種信仰和必需的功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族之間的頻繁交流,作為民族文化的音樂也受到了沖擊,并間接影響著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那么面對這樣的沖擊,民族音樂教育又是怎樣運用音樂文化來發展民族音樂的呢?
1.社會發展給民族音樂帶來的影響
面對國內外頻繁的文化交流,外來音樂漸漸以優雅的姿態展現在民族面前,沖擊著民族音樂和音樂教育。比如西方音樂的傳播對于民族音樂就是一個沖擊。西方的音樂創作和樂器等,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其產生的音樂也是優美的,于是乎在長期的熏陶下,我們竟習慣了用西方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來評論我們所遇到的音樂,這對于民族音樂來說十分不利。我國的二胡只有兩根弦,但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音樂,嗩吶也可以吹奏單簧管的音調,雖然音色會有所不同,仍足可見中國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但它最擅長的還是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著名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展現了如歌如訴的音調,是民族音樂的代表,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讓學生認識到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一樣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寶。講述音樂文化的歷史,引導學生帶著思想去學習民族音樂,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才能體現出對民族的文化、歷史、時代的歌頌,增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感受,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傳承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2.吸收民族音樂和文化,改進音樂教育模式
民族音樂教育的重點在于民族化,使學生將來所創作的作品中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因此民族音樂教育的重點在于大量吸收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并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讓學者理解其中的精髓。這樣既將民族音樂文化的遺產傳承下去,使學習者了解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也可以促進民族音樂的新創作。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型聲樂作品在當時演出后,就成為鼓舞人民奮起抗敵的戰斗號角。樂曲生動地描繪出黃河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黃河船夫在驚濤駭浪中頑強拼搏、黃河兒女在黃河兩岸辛勤勞作的景象,同時也揭露和控訴了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中國人民為保衛黃河、保衛國家而英勇奮戰的壯麗畫面。除此之外,民族音樂教育的又一成功秘訣在于教學模式的改革。它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師觀念,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現在的音樂教育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音樂教育的主人,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獨立個性的發展,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打造輕松、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才能創造出富有個性的民族性音樂,促進民族音樂的發揚光大。
3.渲染民族音樂文化,激發學習欲望
現代化教學工具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借助多媒體技術可將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精髓一覽無遺,這種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其次,民族樂器的應用也是十分必要的。音樂是由樂器產生的,樂器的投入和使用會使學生感覺課程真實,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教育過程充滿生機,由被動變為主動,消除他們對樂器的陌生感。最后,利用音樂文化對音樂及樂器進行解說和裝飾,鞏固學生所知道的音樂知識,理解音樂中的情感,這既是掌握音樂作品的關鍵,也為學生創作音樂作品奠定了基礎,使其作品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在眾多音樂中脫穎而出,成為民族音樂的代表、民族藝術的體現。
|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學院
編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