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構圖的“圖形與背景”的權衡是解決“怎么拍”的問題,要抓住新聞攝影的決定性瞬間,構圖非常重要。新聞攝影構圖,就是攝影者用新聞攝影觀念做指導,在新聞現場圍繞主要拍攝目標通過照相機的取景框把握畫面的輕重關系、主次關系、主體與空間的比例關系,尋求一種生動的畫面形式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對畫面內容產生興趣,把人帶到新聞畫面的境界之中。
新聞攝影涉及的內容廣泛,自然景觀、人生百態無所不包。盡管照相機鏡頭面對的是一個繽紛的世界,但是概括起來,構成照片畫面內容的只有主體、陪體、襯景三種要素。新聞攝影的構圖就是在混亂的場景中理出秩序,在畫面中建立一種主次鮮明、各要素之間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主體是新聞攝影圖片最主要的新聞信息載體,是畫面的視覺中心;陪體和襯景作為相對于主體的畫面構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和主體配合并構成一定情節。
新聞攝影的構圖并不只是一種建立在實踐操作基礎上的感性經驗總結,而是遵循一定的新聞攝影運作規律而進行的。新聞攝影形象中的主體突出、陪體和襯景襯托的畫面結構就是知覺中“圖形與背景”關系的權衡。
“圖形與背景”
關于“圖形與背景”關系變化的這一觀點,最常見的例證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閱讀行為。通常我們在讀書看報時,閱讀進程中的文字隨著目光的游動而不斷變化,我們目光所觸及的文字是那一瞬間視覺中的圖形,當我們的目光移向下一個文字時,剛剛看過的文字就由圖形變為背景,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就由此發生了逆轉。因為攝影的構圖也是在找準拍攝對象之后通過“在背景中突出主體形象使其成為視覺中心”的方式來達到傳播主題信息的目的,新聞攝影是利用圖片作為信息載體,通過讀者的視覺接觸與視覺思維來傳遞信息的傳播方式。由于圖片中有引起注意的圖形與被人忽視的背景,那么新聞攝影的構圖中當然也就存在“圖形與背景”的權衡關系。
新聞攝影構圖的“圖形與背景”
攝影畫面的構成因素分為主體、陪體和環境三個層次。在感知一幅新聞圖片時,畫面中的主體形象突出來作為視覺的焦點成為圖形,其他的陪體和襯景則退居到襯托主體形象的地位成為背景。圖形展示了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特征的信息,表明了圖片拍攝時主體形象所處的狀態;背景則是新聞攝影圖像中陪襯主體的影像,包含了交待環境的次要信息。
在攝影構圖過程中盡管攝影師常用焦點、反差和構圖等技術性的術語來談論攝影,但是在拍攝照片時他們也在不斷地進行圖形與背景的權衡:“通過攝影機的選擇性聚焦,選擇什么是清晰的形象(圖形)什么是不清晰的形象(背景)”;將那些能夠強化主題、傳遞畫面核心信息的對象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那些能夠呼應主題、交待背景信息、發揮烘云托月作用的對象給予相應的地位;對那些不利于表現主題信息的對象則應當盡量排斥在畫面之外。這個選擇的過程就是確定圖形與背景關系的過程。
必須強調的是,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關系會發生轉變。新聞圖片中圖形是背景中的圖形,背景也是圖形的背景,兩者之間的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得攝影記者在構圖時必須要將圖形從直覺的背景中分離出來。只有主體形象突出的新聞圖片具有形象表現力和新聞信息量,才能有效地傳遞新聞信息。
至于如何將圖形與背景相分離判斷哪些是處于前的圖形哪些處于后的背景這一視覺效果雖然取決于觀看者的知覺判斷力,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攝影記者的構圖操作:在尊重客觀事物發展進程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加強某些圖形的色彩和輪廓線的清晰度與新穎度,內部質地的細密度,以及對其大小、粗細、正立和斜立方面的適當掌握來突出主體形象,再運用平衡原理對畫面進行建構達到圖形與背景的分離。圖形與背景的分離不僅僅依賴于攝影者操作的技術,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從視覺接受和知覺形成的角度出發總結出的圖形與背景的分離原則在具體的新聞攝影過程中都在不自覺地應用著。
其一,圖形有形狀,具有一般事物的性質。背景相對來說沒有形狀,看起來是一種無形的東西,連貫或近似連貫的外部線條、封閉或近似封閉線條的對象容易成為視覺中的圖形。
新聞攝影中,記者往往會選擇那些具有形狀和明顯的輪廓線的對象作為表現主題的圖形,即將拍攝的聚焦點放在那些可以解釋新聞事件的“誰’、“發生了什么”等信息的對象上并將其突出為圖片的主體形象;而那些沒有形狀,或者是形狀不完整的形象則被感知為背景,其作用主要是對主體的說明和呼應,提供注釋性、說明性的信息,增加圖片的新聞性。
其二,圖形似乎是向前凸出,而背景似乎是向后倒退。這是人類的視覺感知特性,盡管圖片中呈現的只是兩維畫面,但是人們在觀看時,帶著自己以往的視覺經驗和生活經驗便能從兩維的畫面中獲得兩維圖像所記錄的二維空間的心理感受。
攝影構圖中景深的運用就是利用了人類的二維立體感應。所謂景深,指的是對焦點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圍。景深可以分為前景和后景,按照景深前界—對焦點—景深后界的順序依次排列,可以在視覺上產生透視感增強縱深感和空間感,使得圖形脫離于背景并向前突出動感達到“觀方寸之圖,懷萬千之景”的效果。
其三,通過體積對比、顏色對比、色調反差、虛實對比等對比手法可以獲得圖形與背景的適當分離,“萬綠從中一點紅”的視覺體驗就是通過對比實現的。一般來說,圖形與背景的區別越大,圖形就越容易突出而成為我們的知覺對象;反之,圖形與背景的區分度越小,就越是難以把圖形與背景分開。
新聞攝影構圖中的誤解誤用
新聞攝影的構圖是對圖片中“圖形與背景”權衡的把握,它強調的是把圖形從背景中突出出來成為畫面的主體,應該注意的是,圖片中的圖形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雖然背景常常被認為是為了加強或突出圖形,但沒有背景的扶持,圖形的特征必將顯示不出來。新聞攝影的背景指的是新聞攝影畫面中主體后面的景物,攝影師利用鏡頭的仰俯、拍攝距離的遠近及拍攝方向的改變來選擇主體與背景的關系達到主從有別、主次分明的效果,從而使照片畫面結構與新聞意義得到最佳的體現。
新聞攝影捕捉的是一種動作和反應完美結合的瞬間,因此從好的新聞攝影圖片所呈現的瞬間中既應看到動作本身,又能看到動作引起的反應。“有時候,動作和反應在同一個攝影畫面里面同時出現;有時候又能從動作預示出的情形,想象出反應會是什么樣;有時候我們只看到反應,但也能通過反應的情形想象出這一反應發生的原因,也就是引起反應的動作行為。”這也就是新聞攝影理論中所強調的“瞬間情節的孕育性”。它能使讀者想象出沒有看到的情節,從而使瞬間情節突破攝影圖片“兩維瞬間”的局限性展示出完整的故事情節;而圖片通過瞬間形象展示情節的方法就是利用圖形與背景的有機聯系使情節得到生動的體現。相對于主體形象而言,背景在圖片中雖然扮演的是陪體的角色起著突出主體的陪襯作用,但是實際應用中,它己經突破陪體的一般意義成為新聞攝影紀實特征、見證特征、審美特征的有機組成部分。攝影師到了新聞現場,是新聞事件的目擊者。他在取景、抓拍時,常會留意保存必要的背景,為的是讓不在現場的讀者在看到照片時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背景在新聞攝影中起的是新聞五要素中地點的作用。它清楚地顯示著主體所處的地點或新聞事件發生的場所,而新聞事件與新聞場所之間的關系,又是形成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
然而新聞攝影在實際操作中難免存在問題,這些都是由于攝影者沒有考慮圖形與背景的關系,沒有充分地利用背景在圖片中的陪襯作用,對背景的形態未經嚴格的考慮,一味地強調主體形象而忽視了背景的存在。這樣就導致我們雖然可以通過圖片的文字說明來獲取相關的信息,但是圖片的信息傳達能力卻大打折扣。
因此,在圖形與背景關系的討論中,不僅要注意圖形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諸種條件,而且要強調背景本身在圖片中的重要作用。同樣一個形,找一個畫框框起來與放到畫框外面看上去是大不一樣的:前者構成一個獨立的世界,后者則散亂無形。所以說,任何一個圖形的顯現都需要有背景,而背景之所以是背景又源于它與圖形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面對不同的新聞現場,每個人在拍攝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選擇,即使很多一流的攝影記者一起去拍攝同一新聞現場,攝影記者對圖形和背景產生個體的差異都會使得各個媒體刊發出形態各異的照片來,這其實也是攝影之美;有時,前景或后景可以留下很大的空間,這樣更有助于強調主體,將很小的主體置于很大的空間中,能夠幫助你講述一個故事,如果你將一個人放在照片角落上,能夠暗示寂寞或者攻擊,反其道而行之則可以表現相反的意境。信息高速傳播的背景下,數字攝影的普及使得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面對復雜的新聞現場,因此要善于利用構圖的基本原理并加以變通,通過實踐把它變成可供借鑒的先例。
|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編校:韓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