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表現影視文化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作為國家和地區審美情趣的載體,它所起的作用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外觀審美和娛樂受眾這一基本美學價值。民族藝術作為藝術的靈魂,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正確理解服飾文化的民族性與現代化的關系,能透過影視中服飾文化的視覺表現來認識民族藝術的演變過程,以便更好地解釋傳統和現代的傳承關系。
服飾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審美情趣的結合,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服飾展現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的高低,而電影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則傳遞著所演示民族的服飾藝術文化,所以談到電影我們就必須要談談服飾文化了。服飾在影視中作為一種傳達信息的外在媒介與文化符號,無論營造環境氛圍還是對于觀眾的視覺沖擊以及藝術學意義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服飾在影視中對角色形象塑造的視覺功效
影視中的服飾是根據角色的需要進行設計的。在影視作品中服飾更多時候被應用在對角色形象的塑造與襯托上。著名影視美術指導葉錦添在電影《臥虎藏龍》中依靠他在服裝、造型等方面的別出心裁曾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同時也借這個機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服裝傳統藝術兼顧創新的美學價值。影視服飾忠實于生活,成功的服飾設計能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外在手段,同時也是電影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為了營造所要達到的視覺效果,吸引觀眾的眼球,在角色的服飾設計上,就必須與角色的形象和心理相適應,使觀眾能夠真切地融入其中。然而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卻容易讓人產生思維誤區,認為服裝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只是一種裝扮,而且造型過度泛濫。事實上作為觀眾所接受到的最基本元素,服飾對劇中人物形象的樹立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道具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頂級服裝設計師的和田惠美女士,多次為著名電影藝術大師黑澤明做服裝設計,在電影《英雄》的服裝設計過程中獨立創作設計了趙國的服飾、發型和人物裝飾,以及整個片中角色的服飾設計。在服飾色彩和款式上,把布質、色彩、動作場面所需要的服飾做成看上去有點像舞蹈的樣式,從影片的唯美畫面看得出,《英雄》就好似一部中國傳統的水墨丹青作品,故事里的人物配著我國傳統服飾,人物飄然與飛揚無不展現著國畫般的瀟灑與自由。
服飾色彩在影視中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功效
服飾色彩在影視之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它雖然只是色彩這個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視作品就像少了靈魂一樣,它的運用往往能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不同色彩的信息作用于人的視覺器官,能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加深觀眾對電視劇的整體印象。色彩本身并無冷暖的溫度差別,是視覺效果引起人們對冷暖感覺的聯想。人們見到紅、橙、黃等色后,會聯想到太陽、火焰等物象,產生溫暖、熱烈等感覺。見到藍、綠、紫等色后,則很易聯想到天空、海洋等物象,產生寒冷、理智等感覺。色彩的冷暖感覺,在影視服裝設計中會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感覺生理學證明,色彩是一種富于主觀性的感覺,所以在影視劇中,給服裝融入色彩元素有助于深刻表達人物形象,同時給觀眾以視覺享受,這樣看來色彩同時也有助于深刻表達作品的思想理念,從情緒上感染觀眾。
電影中的色彩應該比現實生活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如2006年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劇作《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紅黃色系的結合,既顯示出唐朝宮廷的氣派,又給人以唯美感,同時將我國唐代女裝中裙、衫的統一發揮得淋漓盡致,盡顯雍容華貴、昌盛繁榮。該片服裝設計奚仲文特別為劇中男女主角分別設計了七套不同的服裝,每套均各具特色。服飾和色彩將人物的性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視覺沖擊力,它連同景物以及周圍環境的色彩搭配和變化來烘托整部影片的色彩效果,從而塑造人物心理,表現人物的性情,使得影片在得到觀眾認可的同時又宣揚了傳統文化,讓民族藝術得到唯美的發展。
影視中傳統服飾審美情緒的反映
服裝使人獲得對自我的認知。人通過鏡子審視自己,想象自己的外貌對他人的影響,想象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判斷,進而獲得某種自我感覺。這種感覺決定著人對于自己的認知,而這種自我感覺來自對他人的想象,使之形成審美意識。歷史學家呂思勉在《先秦史》中提出:“案衣服之始,非以裸露為裹,而欲以蔽體,亦非欲以御寒。蓋古人本不以裸露為恥,冬則學穴居或場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蓋用以為飾,故必蔽其前,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實加飾焉以相挑誘?!薄镀邉Α肥且徊恳愿髅褡逯疇帪橹黝}的電影,表現了江湖兒女的愛恨情仇,整部電影的服飾充滿了民族風情較濃的風格,諸如此類的電影很多,造型師們從此類電影中汲取靈感。電影《七劍》中大多采用了褐色、灰色的組合,向觀眾反映了一種孤寂、冷漠的情緒體驗,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很臟亂地層層包裹,這種無序和雜亂帶來的卻是仿徨和不堅定,而劇中高麗女人的亮色花紋衣服,與此形成了一種對比,使得這種不安定和振蕩更加強烈,整個影片的服飾一貫的灰黃色調宣揚了動蕩的民族戰爭帶來的不安情緒。
影視作品中服飾文化對民族藝術的傳承與運用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傳承著我國傳統民族藝術。作為服裝制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國,與其他領域一樣,我國雖是服裝大國,卻不是服裝強國,因此在服裝領域加強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谌藗儗鹘y文化藝術的傳承,在服飾中融入民族藝術就不失為好的創意。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播載體,對服飾宣傳的作用日漸凸顯,同時電影善于從日常生活的各種社會關系、民族和文化發展中吸收其最典型的營養,反映出時代、文化和社會特征,因此電影中的服飾文化就成為了我國民族藝術的再現。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服飾文化在不同時代與各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代表著一定階級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盡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現的服飾文化形態以及所表現的主題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大體是相通的。展現我國從古到今的服飾文化,才知道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民族服飾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千秋,但在樣式、服飾紋樣及色彩等方面始終沿襲著一定的規律,從屬于民族文化發展的大脈絡。研究我國服裝發展的歷史,能引導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含義準確定位,正確理解服飾文化的民族性與現代化的關系,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影視中某一文化的具體樣式的發展和變遷來認識傳統文化中民族藝術的演變過程。服飾文化的發展告訴我們,服裝的時尚交流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有本土文化之間的,又有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既是橫向的,也是縱向的。服飾的文化傳播基于本民族的傳統藝術精華更能為觀眾所接受,例如20世紀20年代大批中國留學生在回國的同時將海外的著裝觀念和穿衣方式帶進來,加之受美國好萊塢電影文化的影響,這時以上海為主的大都市女性紛紛打扮成“摩登女郎”的模樣,時髦女性爭相效仿。與此同時,旗袍倍受女性的青睞,在款式上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底蘊,造型設計上又做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仍然以我國傳統民族藝術為基礎。服飾文化與傳統文化雖然有不同的相貌,卻也有著相似的本質,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詮釋,更體現出服飾文化與傳統民族藝術的相通。
文化現代化歸根結底是民族化的問題。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藝術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們很清楚地意識到,能獲得國際大獎的影視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英雄》,都無一例外的融入了民族特色。無論是從服飾的體現還是民族藝術的傳承,他的作品都為廣大觀眾所認可。此外,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談到日本就會想到和服,說起美國就會想到牛仔服,而歐洲人的燕尾服、中國的旗袍等這些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的縮寫,傳遞著一些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信息。文化的內涵是通過具體形態來界定的,影視劇中文化形態一方面是基于文化意義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是時代特性的體現,即傳統民族藝術與時代要求相結合的服飾設計。在影視作品中可以運用獨到的結合手法,從民族服裝的古今融合到東西方文化交融,那么就會讓服裝的魅力發揮得更加深遠,使民族藝術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鑒于不同的藝術家所創造出的影視作品中服飾文化風格的不同,我們可以借鑒其精華,加以設計并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把服飾用最美的符號詮釋出來,走自己的民族藝術創新之路,創造出更加符合國際領先潮流的服飾藝術并通過影視傳播使其得到長足的發展。
中國民族服飾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是鮮明復雜的藝術文化符號的象征,是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千百年來積淀的結果,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在影視作品中,服飾作為特定的文化意義所占的地位不僅僅只局限于傳統審美之上,無論是對角色的心理塑造,還是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表達方法上來說,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在與影視話語表達空間的拓展上都有值得更深層次研究的可能性與價值。
|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服裝學院
編校:王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