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哲學家赫夫洛克·埃利斯曾在《生命的舞蹈》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漠視舞蹈藝術,我們不僅是對肉體生命的最高表現未能理解,而且是對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樣無知。”事實正是如此。舞蹈對人的影響不僅關乎生理,更關乎心理。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舞蹈教育大多被國人定性為培養專業舞蹈人才的教育,對普通學生來說,應以文化課為重,舞蹈教育只是一種課余活動。對于這一點,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設置就能看出,除非是專業的舞蹈院校,否則舞蹈課從來都不在必學課程之列。然而,時代在進步,教育在革新,如今的教育主題——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這其中舞蹈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舞蹈教育對生理發育的影響
舞蹈是展現人體動作魅力的藝術。青少年時期正是身體機能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失去雙臂的人之所以能夠通過訓練,熟練地運用腳去吃飯、寫字,那是因為運動改變了身體的部分機能。解剖學研究表明,短骨、扁骨以及一些不規則骨的內部是由“骨小梁”構成的。而“骨小梁”的排列是由人體所受到的壓力、重力以及肌肉牽拉的方向所決定的。因此,當人體所受到的壓力、重力以及肌肉牽拉的方向有長時間的改變時,也會使“骨小梁”的排列發生變化,進而改變骨的形狀。這也就是說,在骨骼進行生長發育的階段,通過系統的訓練可以使受訓者的關節得到改善。
此外,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受訓者的身體形態也在發生著改變,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如,柔韌拉伸訓練和力量訓練能夠提高肌肉的彈性,減少脂肪,使其變得勻稱,且增加了美感。同時,舞蹈訓練對少年兒童的身高增長和身體圍度的全面均衡發展也起著積極作用。有研究表明,相同性別和年齡的學生,有過舞蹈訓練的比沒有過舞蹈訓練的身高平均要高出4~8厘米,且身體圍度也要勻稱很多。
其次,舞蹈訓練過程也是一個全身心互動的過程,呼吸、跳躍、下腰、旋轉等一系列動作的運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心肺功能。另外,舞蹈訓練對左右腦的開發和利用也有著顯著的作用。因為每一個舞蹈動作的變化,都要受到大腦的支配,舞蹈訓練也是對大腦的訓練。所以通過舞蹈訓練可以把一個人的大腦變得更加靈活、健全和周密。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了舞蹈后,會把舞蹈中對肌體的運用延伸到具體的生活中,進而改變一些不良的習慣,如,駝背、弓胸、端肩、四肢不協調等,有利于形成優雅的氣質和體態。
舞蹈教育對才智發展的促進
舞蹈教育對才智發展的影響亦是多重的。
首先,是培養了受訓者的心理素質。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舞蹈是一個艱苦、持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初期會有很多孩子選擇放棄,因為外表越光鮮,付出的汗水與淚水就越多。然而,恰恰是這種苦和累,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受訓者的意志,挑戰了受訓者的心理極限,增強了受訓者吃苦耐勞、知難而上、永不服輸的精神,進而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
其次,提高了受訓者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應激能力。大家都知道,舞蹈教育一般都是從孩童抓起,而孩童是最沒有耐心、最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群體。舞蹈教育的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動作和肢體表現,不僅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更能夠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第三,舞蹈教育還有利于提高受訓者的記憶能力和應激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同樣年紀同樣性別的學生,如果一個有過舞蹈訓練的經歷,一個沒有,那么有過舞蹈訓練經歷的學生在進行公開場合的表演或者演說時,肯定會比沒有過舞蹈訓練經歷的孩子表現得好,這是因為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記住每一個肢體動作,還要學會處理突發事件。
最后,就是舞蹈教育有利于培養受訓者的創作能力和想象能力。舞蹈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持久不衰的藝術,主要是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和適應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兩種新鮮血液的注入。而在具體的舞蹈訓練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接觸到前人的創作瑰寶,亦會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
舞蹈教育對德育素質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著名舞蹈家吳曉邦也曾說過:“藝術以它的感染力去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質,鼓舞人們的樂觀主義和進取精神。”舞蹈作為一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亦是如此。
一般來說,每一支舞都有自己的主題,而這一主題往往都具有情節性、故事性以及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學生在學習、排練、表演時,會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事物的真、善、美。而且,舞蹈也是一種集體的活動,除單人舞外,雙人舞、三人舞、群體舞都需要舞者擁有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此外,舞蹈不僅能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會在心靈上給予我們沖擊。如,戴愛蓮先生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創作的《思鄉曲》,通過舞蹈的肢體語言,形象地為人們展示了淪陷區難民背井離鄉的凄苦生活景象,表現了舞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吳曉邦先生的舞蹈作品《義勇軍進行曲》樹立了一位愛國戰士的光榮形象。通過該戰士由奴隸到覺醒后參加抗日大軍的經歷,體現了中華兒女不惜犧牲自己來保衛祖國的大無畏精神。陳維亞先生創作的舞蹈《秦俑魂》,不僅體現了我國古典文化的精粹,更把濃烈的民族情感貫穿其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秦俑的壯美和中華文化的深邃。
舞蹈教育對審美情感的引導
審美意識的豐富完善是人類精神生活是否豐富的重要標志之一,不僅能夠有利于人的心理結構的健全,更能使人的人格得到完善。隨著音律翩翩起舞,這不僅是一種運動,更是人們審美意識的本能表現。換句話說,受教者舞蹈藝術審美能力的形成過程,實質上也是塑造其藝術境界的教育過程。因此,受教者在體驗舞蹈的過程中,不僅借助耳聽、目視,而且與動覺感官一道感知著生命的躍動、力量的噴發和生生不息的追求、期盼。從這些源于人類生命本質的體驗和源于心靈深處的對于真、善、美的高揚中,使人們更深切地體味到生命之美、人性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康的強大源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教育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認識美、感知美、展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在舞蹈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舞蹈,這對他們來說不僅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陶冶了情操,開闊了視野。舞蹈是流動的音樂、運動的詩、跳躍的畫,當學生和這些美好的東西進行交流之時,也會讓他們由衷產生對人類的熱愛、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不僅是對個人藝術修養的教育,更是對整個人類境界的優化和完善。
舞蹈教育對知識結構的影響
舞蹈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是人類生活實踐活動的情景模擬再現。因此,舞蹈堪稱為一個微縮的小型世界。各種各樣的舞蹈為我們開啟了了解世界的大門,在這方面舞蹈的功效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比如,通過學習舞蹈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民俗習慣、傳統文化以及他們的民族性格特征。通過祈求神靈庇護、祭祀祖先的宗教、祭祀舞蹈能夠了解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對祖先的懷念。通過社交舞蹈可以增進人們的友誼,聯絡人們的情感。各種健身舞、韻律操更是把體育運動帶到舞蹈動作中,使身體鍛煉和舞蹈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由此可見,“舞蹈是一門最能表現人的生命情調,最直接有力地展現人的生命力的藝術,它在原始時期曾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藝術,而在未來,它又將再一次經歷其黃金時代,即它又將成為與人的生命活動融合最為密切的藝術。”筆者堅信,隨著社會的進步,舞蹈教育的功效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舞蹈教育的作用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