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概念的界定
所謂社區主要是指:居住在某一固定區域范圍內的居民,比如城市中的一片居民區,或者是一個單位家屬院,也可以是游牧民族中的一個部落,或者是一個村子等等, 是與居民群眾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社會基層組織。
社區音樂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泛指社區中一切與音樂(器樂、聲樂、合唱、戲曲、舞蹈等)有關的文化活動,是一種集各種組織形式(組織和自發)、教育方法為一體的全方位教育形式,是為了滿足社區群眾的音樂教育需要和審美需求而開展的一種群眾性教育。
商丘市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現狀
商丘市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東與江蘇省相望、北與山東省接壤、南與安徽省相連,是中國東引西進、通達南北的橋頭堡,隴海與京九鐵路、商杭與徐蘭高鐵、連霍與濟廣高速、105與310國道等在商丘市區交匯,商丘市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商丘市社區音樂文化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器樂、聲樂、合唱、戲曲、舞蹈以及社火等。
器樂類主要有傳統民間樂隊合奏、器樂獨奏(二胡獨奏、笛子獨奏、板胡獨奏、笙獨奏、嗩吶獨奏等)、混合樂隊合奏(民族樂器與電聲樂器的混合、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混合、西洋樂器與電聲樂器的混合等)、電聲樂隊合奏(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電子合成器(由于電子合成器價格較為昂貴,樂隊中基本上都是使用電子琴代替)),以及結婚慶典等儀式中所使用的軍樂隊(主要包括大軍鼓、小軍鼓、镲、小號、長號、大號、中音薩克斯、單簧管、長笛、短笛)等。
聲樂類主要有男聲獨唱、男女重唱、女聲獨唱等,表演時大多采用音頻伴奏形式,社區條件成熟的也有采用樂隊伴奏的,主要以社區居民自編、自導、自演為主。
基本上商丘市大多數社區都有合唱團,合唱類主要分為大合唱、男聲小合唱、女聲小合唱等,其中女聲小合唱和大合唱較為多見,伴奏形式主要采用電子琴和手風琴,也有部分高檔社區使用鋼琴為合唱進行伴奏的。
戲曲類主要有京劇、豫劇、四平調等,由于商丘市地處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交匯處,因此,也有一部分社區居民非常喜歡黃梅戲、呂劇、昆曲等劇種。由于地域、審美等原因,相比較而言各社區的豫劇社團較之其他劇種的社團更為紅火,固定的戲迷更多,有的社區居民的豫劇演唱水平已接近專業水平。
舞蹈類主要有交誼舞、腰鼓舞、保健操以及民族舞(有漢族民間舞蹈、蒙古族舞蹈、維爾族舞蹈、瑤族舞蹈等等)。近年來由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多數中老年人特別熱衷于保健操這一類舞蹈,在娛樂的同時又鍛煉了身體,可謂一舉兩得,保健操在商丘市已經形成了全民參與的發展勢頭。
社火表演是商丘市的傳統,據《商丘地質》記載,商丘市很早就有社火表演的傳統,數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定式,每逢大型節慶日就會有精彩的社火表演。社火表演以社區為單位,參加演出的多是社區居民,社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劃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鑼鼓、踩高蹺等。
雖然商丘市社區音樂形式多樣,與前些年相比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相對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而言,商丘市社區音樂的發展還存在有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參與者較為單一
從社區音樂參與者的年齡結構來看,大多數都是從工作崗位離退休下來的老年人,其他年齡層次的社區居民雖然也有參與,但是所占比例卻特別少,這主要是由于離退休的老年人時間非常寬裕,時間上能夠受自己的支配,他們通過參加社區音樂活動,可以有效地緩解因離退休而產生的失落感和孤獨感.
2.師資較為單薄
由于社區音樂的參與者多為老年人,其師資力量較為單薄,教師這一角色一般都是由一些有音樂愛好的業余音樂工作者所擔任的,由于業余師資的整體音樂素養不高,直接導致了整個社區音樂發展的緩慢,另外由于缺少專業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使得一部分參與者感受不到音樂藝術的快樂,直接影響了參與者的學習熱情。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商丘市社區音樂的發展尚未達到科學與規范的程度,大多數活動都是文藝愛好者們自發組織的,社區音樂的場所以及一些硬件設施也都是由社區音樂的參與者共同出資購買的,由于各社區參與者的經濟能力不同,其所購買的硬件設施差距也很大,經濟能力好的社區有室內固定活動場所,配有空調;經濟能力差的社區只能在露天廣場,伴奏音響甚至只是一個錄音機,這就導致了一些社區音樂活動不能按照人們所希望的那樣順利的開展,或在開展社區音樂活動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引起民事糾紛。
4.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
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許多下崗工人以及社會從業人員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繼續努力掙錢養家糊口,就算是有想參加社區音樂活動的想法也是有心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
商丘市社區音樂文化的特點
1.寓教于樂
專業音樂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主要是進行規范性、技術性、藝術性的訓練,社區音樂由于沒有專業音樂教育所具有的“專業性”,因此在學習、演唱過程中不需要受一些“技巧”方面的限制。以聲樂為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演唱高音時要求演唱者的“喉嚨”不允許有絲毫的“喊叫”成分;所塑造的音色要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歌唱位置應在眉心以上;而社區音樂完全不受這些要求的限制,主要是以娛樂為主,聲音的質量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演唱歌曲過程中所得到的樂趣。
2.音樂教育本土性
社區音樂教育的本土性主要是針對社區音樂教育所屬地域而言的。以戲曲為例,雖說商丘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社區居民中喜愛黃梅戲、昆曲、呂劇等外省劇種的戲迷也大有人在,但是由于商丘市畢竟地處河南省,各社區居民主要還是以河南省本土居民為主,大家傳統的審美習慣還是以本省劇種——豫劇、四平調為主,因此在學習、演唱戲曲時仍然還是以豫劇、四平調等傳統劇種作為首選。
對商丘市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政府應大力扶持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
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職能,制定有利于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的相應政策。除此之外,還應該在經濟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提供專項資金用以購買社區音樂所需要的硬件設施,從而使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2.充分利用當地高校音樂專業人才
充分利用當地高校音樂專業師資力量,定期邀請音樂專業大學生以及專業教師到社區參與社區居民的音樂活動,并對社區音樂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訓練;大學生進社區既提高了社區音樂教師的專業水準,又讓當代大學生有了實踐的機會,同時還在參與社區音樂的過程中對傳統音樂進行了傳承。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規范養老保險制度,讓廣大下崗職工以及社會從業者“老有所依”,只有這樣廣大社區居民才能放心的參加社區音樂活動,才能體會社區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4.設置靈活多樣的社區音樂教育內容和方式
由于參加社區音樂活動的人員在嗓音條件、音樂素養以及審美等方面的差異,社區音樂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不能進行“大鍋飯”式的教育,應針對每一個參與者的自身音樂素養設計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從而提高社區成員的參與度,讓社區成員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①白娟:《淺析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黃河之聲》2011年第2期。
②趙亦飛:《大連市社區音樂文化現狀調查研究》,《出國與就業》2011年第9期。
③馬達,許冰:《國外社區音樂教育的實踐及啟示》,《交響》2008年第6期。
④金世余,馬達:《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9期。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