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決定高校辦學水平,這是普遍存在的中國特色之一。一座城市的氣質和風度總是在潛移默化著一個人的氣質和風度,我們在其間熏陶四年,伴隨而來的很可能是更好的學習氛圍、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遇,甚至更高的綜合素質。
北京是青春學子放飛大學夢想的首選之地,是絕大多數藝考生青春歲月最執著的夢想。
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和世界名城,北京擁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一座富有傳奇色彩和時尚魅力的超級城市,云集著諸多的“中國最好”“世界一流”和“國家級”。
北京是多中心城市,這里有中國第一流的藝術院校,有中國最優秀的文化藝術創作機構和演出團體,有中國館藏最豐富的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有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有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新聞傳媒和出版機構,有眾多的著名企業,有四通八達的交通,有目不暇接的中國乃至世界一流水準的科技、文化、體育盛事……在這里,你可以有機會與高層、高端人士面對面交流,這里將隨時有中國的第一信息,這里是中國的傳媒中心、IT中心、文化中心、軍事中心、航天中心、金融中心、大型企業的總部中心、國際在華機構總部中心。北京最大的特點是綜合,將不同元素綜合在一起,然后再用不同方式消化掉,這里可以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不被排斥。
談論北京城市特征,少不了要從北京人的性格特點說起。大部分北京人豁達,開朗,仗義,愛管事,大方,但有時愛顯擺,愛擺闊,骨子里有些傲氣,就連看外國人都覺得像外地人。再往細處分析,北京人最大的特點是政治情結濃郁。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濃厚的政治氛圍使北京人對于政治情有獨鐘,即使是街頭小販也會當街大談特侃政治。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鹽,沒有它生活就會變得寡然無味,所以前幾年外省人士愛用“嘴里嚼著大白菜,心中想著政治局”來調侃北京人。其次是能言善侃,對北京人最傳神的寫照莫過于“侃大山”,“侃”是北京人特有的休閑方式(在北京,“侃爺”是不分男女的),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都可以侃上三天三夜。三是以誠相待,不虛偽。北京人不論做什么都給人務實的感覺,他們崇尚真誠的人際關系,待人坦誠不欺,鄙薄奸詐不實的作風,具有君子風度。四是北京人的人際關系是最有人情味的,他們世世代代都遵循著中國傳統觀念中“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之道”等準則,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謙讓,以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達至社會和諧。
北京人一般胸無大志,不是沒本事,而是因為知足常樂的心態。北京人的“看得開”是出了名的,因此也就少了些一般人所不能免的奴顏婢膝,少了些對金錢的膜拜。其實,這就是人們通??嗫嘧非蠖坏玫幕磉_。身處鬧市卻與世無爭,就是一種難得,一種境界,一種人生的坦蕩飄逸,一種怡然自得的豁達,一種神閑氣定的大氣。
北京人自豪于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勝地,更自豪于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的升起,所以,“傲慢”則成為北京人經常被外省人所詬病的毛病,比如,北京人堅持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笑外地人說話時“有口音”,比如喜歡損人(用北京人的話說,是開玩笑),比如有天生的優越感,等等。不過,真正的北京人是不排外的??傮w來說,北京的天地是大氣的,人也很可愛。
北京是中國擁有高等學府最多,門類、層次最為齊全,教育水平最發達的城市,尤其是在藝術教育領域,北京擁有全國所有城市都難望其項背的豐厚資源。北京的每所藝術院校各有風格和強項,能滿足不同考分、不同志向同學的需要。而且,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北京高校越來越開放,表現之一就是各個院校之間教育資源共享,彼此間通過圖書信息共享、實驗室相互開放、互聘教授、學生跨校選課或選修第二學位、學校間互相承認學分、開展科研協作等渠道,打破了封閉辦學的形式,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在北京可以充分享受“跨學?!苯逃男腋#和ㄟ^跨校選課,就可以在幾所甚至十幾所大學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輔修專業。這些課程和專業一般都是各校的特色課程、優勢專業,由骨干教師授課。因此,即使你考上的不是北京的名校,你也可以通過校際聯合這個大平臺享受到名校的優質教育。
北京歷史上屬于燕國之地,很少出名人,但中國近乎過半的名人卻都在北京。征服北京的不是北京本地人,而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神仙。如果沒有北京這個寬廣的平臺,趙本山也許將終生沉寂于老家鐵嶺,更無緣到央視“賣車”“賣拐”。同理,諸多的演藝明星、文化大腕也頂多混個地方名人罷了。從西南政法大學跳槽到清華大學的法學家張衛平教授坦言,北京的確是做學術最有利的位置,能體現學術研究上的“馬太效應”,“我的感覺是,在京外打十槍,也不如在京城發一彈”。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到北京上學、到北京工作成了許多京外學生夢寐以求和引以自豪的事情。但是,因為大家都喜歡北京,都冀望能從這里踏上夢想之巔,所以通往北京的求學之路競爭格外激烈,這點是必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不過我個人認為,只要能如愿來到北京,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的理由是:
求學北京,你不僅可以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內蘊,還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國內發生的最新政治要聞,可以與最尖端前沿的科技動態保持同步。北京又是我國最大的文化教育中心,擁有全國館藏最多的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經常上演世界水平的藝術演出,與眾多的博物館、會展、峰會構成了中國最強大的非院校教育信息流,給自我教育者充足的“社會課件”。
北京是信息化程度、開放程度很高的城市,這里云集著眾多的傳媒業、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高于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且政府經常出臺的一些措施都很適合個人創業。北京的發展機會很多,只要你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在容納就業人口、吸納就業勞動力方面,北京有著獨特的條件和優勢。由于經濟發達以及國際交往頻繁,北京的就業空間張力巨大。
“北京歡迎您”是自由、開放的北京借2008年奧運會對全世界發出的盛情邀請,這其中,也包括前來尋夢的你。
清華大學
清華,在她成長的早年,是國運衰敗中的希望和夢想!
清華,在她輝煌的今天,是民族復興中的搖籃和寄托!
在功利思想大面積消解精神品質與責任感的年代,清華在其對世俗的優越駕驅的表象之下,依然保有不妥協、不一味隨波逐流的品格。清華培養出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群體,擁有國內最具影響的校友力量。在清華的天空中,有著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并培養了大批治國之才,以致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清華出官”的說法,實際上這正是清華畢業生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一個側面反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是著名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99年并入清華大學。學院具有設計藝術學、美術學兩個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設計藝術學是全國重點學科。學院下設設計、美術和史論三大分部,一個培訓中心。其中設計分部由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陶瓷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裝潢藝術設計系和信息藝術設計系組成;美術分部由繪畫系、雕塑系、工藝美術系和基礎教研室組成;史論分部由藝術史論系和《裝飾》雜志社組成。
清華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滿清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校園周圍高等學府和名園古跡林立,清華園內林木俊秀,西山紫氣,東海碧波,無處不昭示著她的尊貴與莊嚴,無處不透露著她的貴族氣質與王者之風。清澈蜿蜒的萬泉河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和小溪,貴族氣息的工字廳,潔白神圣的二校門,莊嚴雄偉的大禮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樸高大的科學館,典雅華貴的清華學堂,青藤拱窗的大圖書館,山林環抱的水木清華,寧靜清靈的荷塘月色,滋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高潔的志趣和情操。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乃有大師之謂也?!苯裉斓那迦A不僅有大樓,更有大師和大愛?!懊麕熒现v堂”是清華的悠久傳統,知名教授活躍在教學一線是清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在教學上,清華廣泛吸收世界著名大學的經驗,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教育。
大學,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切磋學問、慢慢成長的地方。進入清華,就是選擇了人生的高起點,選擇了成為清華人的畢生榮譽,也選擇了成為清華人所意味著的畢生責任。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原來隸屬廣電總局,現在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重點院校。學校以傳播領域為主,精于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網絡出版以及新媒體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博士后流動站,24個博士點,48個碩士點。
作為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傳媒內容和形式創新研究、傳媒高新技術研發和為政府企事業單位決策咨詢服務,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建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電視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語言分中心、新媒體研究中心和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建有“引智計劃”數字媒體工程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所設專業分為藝術類和普通本科類兩大塊:播音、編導、錄音等專業招收藝術類考生,需要參加專業考試;經濟學、對外漢語等專業和其他普通高校招生渠道相同。例如,在赫赫有名的電視與新聞學院里,電視編導、攝影、媒體創意等專業屬于藝術類,在提前批次錄??;而新聞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等則在一本批次錄取。
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始建于1963年,是中國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培養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藝術專業高層次人才的教學基地,也是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和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科研基地。該院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是部級重點學科,也是中國傳媒大學傳統優勢學科,中國播音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每個學校都有浪漫溫馨的一角,這里也不例外。秋天黃綠交錯的核桃林,是很多學子畢業離開后朝思暮想的圣地。清晨的核桃林溫馨恬淡,很多手捧書本的靚妹帥哥在林間溫習外語,朗朗書聲此起彼伏,很有大學韻味。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是全國音樂人才最向往的藝術圣殿,學院培養了眾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作曲家、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表演藝術家,其中包括幾十位國家級院、團的藝術總監、團長和音樂學院的院長、校長。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知名音樂家,活躍在國際和國內的音樂舞臺上,其中有的作為獨奏(唱)家在世界各地巡演,有的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擔任主角,在紐約愛樂樂團、意大利維羅納歌劇院、德國慕尼黑歌劇院、中國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新加坡交響樂團、德意志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央歌劇院、中央芭蕾舞團、澳門樂團等擔任音樂總監、指揮或首席。
中央音樂學院創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各具特色的幾所高等音樂院、系——建于1927年的燕京大學音樂系、1939年的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1940年的南京國立音樂院、1946年的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音樂系和香港、上海的中華音樂院, 以及建于1948年的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系等,其主體是南京國立音樂院。1958年學院由天津遷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區復興門原清醇王府舊址(光緒皇帝出生地)。2000年由文化部劃歸教育部直屬,是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大學和“211工程”建設院校。
中央音樂學院作為一所培養高級專門音樂人才的單學科高等學府,如今已形成了體現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綜合功能的,從附小、附中、大學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層次的完整音樂教育體系。此外,學院還設有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音樂科技部,其中包括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現代電子音樂中心、音樂治療中心、嗓音研究中心等。學院擁有國內最大的專業音樂圖書館,電子資源覆蓋書籍、樂譜、期刊、音視頻,是國內最大的專業音樂資源電子庫。
中央音樂學院是全國高校首批博士點單位,建有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音樂學 (包括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學和音樂表演藝術)是全國重點學科。
中央美術學院
行走在望京地區的花家地南街,你的眼球很容易被一片風格統一的灰色建筑吸引,它們隱隱散發出的藝術氣息將這些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截然分開。這里就是中央美術學院——許多有著藝術夢想的中國青年心中的殿堂。
中央美術學院是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院校,現有七個本科專業(繪畫、雕塑、藝術設計、美術學、建筑、攝影、動畫),兩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美術學、設計藝術學),一個博士學位授予點(美術學),建有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專業涵蓋油畫、中國畫、版畫、壁畫、雕塑、動畫、平面設計、產品設計、時裝設計、攝影藝術、數碼媒體藝術、環境藝術設計、建筑設計、美術史論、設計藝術史論、藝術管理、設計管理、博物館學、藝術考古、美術教育學等30多個方向。設有條件完好的圖書館、美術館等教學設施,圖書館有各類圖書、畫冊30余萬冊,是國內最大的美術專業圖書館。
中央美院的美術館是中國最現代化的美術展覽館。美術館建筑呈微微扭轉的三維曲面體,虛實參半,天然巖板的幕墻,配以最現代性的類雕塑建筑,展現中央美術學院內斂低調的特質,與校園內吳良鏞先生設計的深灰色彩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物既融合又協調。石膏陳列館則是國內藝術院校中唯一的專業陳列館,館內雕塑主要購自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和法國盧孚爾宮美術館,其中來自國外部分作品的石膏模具都是從原作上翻制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是學習、臨摹的最佳范本。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是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也是目前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中唯一的電影專業院校。經過近60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建立了科學、完整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的多層次電影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的體系。
學院建有動畫藝術、錄音技術、美術特技和數字電影等4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重點電影專業實驗室,實驗室擁有國際、國內最先進的電影技術設備,參與了重要電影、電視片的制作,其中錄音技術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設有戲劇影視文學、導演、表演、攝影、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廣告學、錄音藝術、公共事業管理、動畫等9個本科專業,共28個專業方向;建有電影學博士點(4個研究方向),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美術學、藝術學(一級學科)等4個碩士點(53個研究方向)。
在北影的9個本科專業中,導演、攝影、表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專業是北京市本科品牌專業,同時還是國家廣電總局的本科重點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公共事業管理、錄音、動畫等4個專業目前也正在申報成為北京市本科骨干專業。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
學院教師中大部分是國內、國際電影學專業的藝術家、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教師,具有比較豐富的電影技術、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和成果,為中國電影領域的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過國際、國內電影、電視創作的多項大獎。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北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電影專門人才。其中有陳強、許還山、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李文化、魏鐸、沈杰、阿達、吳貽弓、丁蔭楠、胡炳榴、陳家林、韋林玉、謝飛、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張藝謀、黃建新、魯曉威、尤小剛、顧長衛、張黎、侯詠、李少紅、胡玫、陳國星、唐國強、寇振海、宋春麗、肖雄、張鐵林、劉佳、張豐毅、謝園、沈丹萍、王志文、許晴、胡亞杰、蔣雯麗、徐靜蕾、黃磊、趙薇、陳坤、何琳、黃曉明、張元、王小帥、賈樟柯、陸川、王全安、余男、柳云龍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和知名的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
學院老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百花”、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獲獎影片上百部(次),并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
北影在本科人才的培養方案制定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專業特點,首先是在培養方案中強調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即厚基礎的培養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面,再進行具有特色的電影專業化知識的學習。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加強了課內外的有機聯系,符合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了條件。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要根據各自的培養方案和專業學習的要求,靈活地選擇不同學習階段的全院性公共專業基礎課。如:選修課按人文類、學科基礎類、體育類設置,學生可根據個人意愿選修,并取得規定學分,每位學生均須按類別修夠學分。學生對思想教育類課的選修可以三選:選時段、選教師、選課程。除安排各種作業和實習外,個別專業還結合自身特點安排了專業實踐活動,比如管理、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安排了綜合性社會實踐環節。從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生產)與管理實習、社會實踐,到創作實習(畢業聯合作業)、畢業論文和畢業答辯,以及某些專業獨特的繪畫實習、攝影實習等,形成了對學生四年不斷線的專業實踐(社會實踐)訓練,突出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簡稱中戲)是教育部直屬藝術院校,是中國戲劇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我國戲劇、影視藝術教學與科研的中心和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ATEC),是從事戲劇影視藝術訓練和實踐的重要基地。她1950年4月正式成立,國家主席毛澤東親筆題寫校名。學院前身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及南京國立戲劇??茖W校。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著名表演藝術家金山、導演藝術家徐曉鐘、戲劇教育家王永德先后擔任院長,曹禺、張庚、光未然、沙可夫、李伯釗等著名戲劇家曾擔任過學院領導。
中戲的戲劇戲曲學是國家重點學科,設置有表演、導演、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戲劇學、公共事業管理、播音與主持藝術等本科專業。研究生專業設置有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建有博士后流動站。
表演系教學工作主要由六個教研室承擔:表演教研室;臺詞教研室;聲樂教研室;形體教研室;音樂劇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多年來培養出了大批優秀表演藝術人才,如:田華、于藍、王鐵成、嚴順開、林連昆等。更有一大批活躍在舞臺、銀幕和熒屏上,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演員,如:陳寶國、趙奎娥、陳道明、姜文、叢珊、呂麗萍、鞏俐、史可、徐帆、江珊、陳曉藝、陶紅、李亞鵬、王學兵、陶虹、孫紅雷、夏雨、章子怡、袁泉、秦海璐、劉燁、陳好等。
導演系十分重視聘請國內外專家參加教學,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了解本學科的最新信息,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出了大批導表演人才,如:李保田、鮑國安、陳薪伊、熊源偉、張子揚、查明哲、王曉鷹、吳曉江、古榕、徐松子、任鳴、閻建鋼、李六乙、張揚、孟京輝、田沁鑫、馬儷文等。
中央戲劇學院建院50多年來,在現實主義藝術原則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我國民族藝術的美學精神并廣泛吸收西方現代戲劇中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的基本功、基本技能、基礎理論與獨創性素質相結合;專業水平與道德情操并重。在藝術教學與實踐中積累了深厚的藝術教育經驗。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自己的辦學風格和教育體系。學院培養了近萬名畢業生,他們中有多人多次榮獲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戲劇梅花獎,振興話劇獎,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電視金鷹獎、飛天獎以及國際電影大獎如金熊獎、金獅獎、金拐棍獎、金馬獎、奧斯卡獎提名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北京舞蹈學院
風景秀麗的北京海淀紫竹公園北側有一座充滿激情的藝術學府——北京舞蹈學院。她是我國舞蹈教育最高學府,是世界上規模較大的專業舞蹈教育機構,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了一大批頂尖的舞蹈藝術家,用婀娜的舞姿創造了無數至純至美的藝術篇章。
北京舞蹈學院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學制式專業舞蹈院校,是中國舞蹈教育最高學府,當今世界知名的舞蹈院校。學院始建于1954年, 1999年獲得舞蹈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授予權,現設有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和公共事業管理五個專業,建有舞蹈學研究所、舞蹈圖書信息中心、青年舞團和被國家列為重點中專的附屬中等舞蹈學校。
中國戲曲學院
看見“中戲”兩個字,人們首先反應出的肯定是中央戲劇學院,那是培養了諸多話劇、影視人才的地方。殊不知,我國還有一個中國戲曲學院,這個1950年成立的學校是我國唯一一所培養高級戲曲人才的高等學府,原稱中國戲曲學校。田漢、王瑤卿、蕭長華等一代藝術大師都曾親任校長;劉秀榮、張春孝、謝銳青、劉長瑜、李維康、葉少蘭等諸多名家,都是戲校培養出來的高材生;《白蛇傳》、《楊門女將》等新劇目的推出,更使學校名聞遐邇。1978年,戲校由專科改制為高等院校,20多年來,所設戲曲表演、導演、戲曲文學、音樂、舞臺美術、藝術教育六個系培養出眾多人才,活躍在全國各地。戲曲表演作為強項,又培養出于魁智、孟廣祿、李軍、王蓉蓉、劉子蔚、周龍等新秀。
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戲劇家田漢。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長,著名藝術家高盛麟、趙榮琛、張君秋等先后擔任學院顧問。建校之初,學校將“富連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師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體,聘請馳譽海內外的蕭長華、王瑤卿、王鳳卿、尚和玉、譚小培、張德俊、金仲仁、鮑吉祥、劉喜奎、馬德成等授課,時稱“十大教授”,形成了強大的教師陣容。
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學院基本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體系,設置了戲曲表演、戲曲作曲、戲曲導演、戲曲舞臺設計、戲曲編劇和音樂表演等本科專業。近年來為適應社會需求和傳統學科的內在要求,增設了藝術設計、錄音藝術、動畫、音樂學等本科專業,設有戲劇戲曲學、藝術學、音樂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戲劇戲曲學是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還被列入北京市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
中國戲曲植根于韻深意遠的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中,戲曲教育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中國年輕戲曲人才在中國戲曲學院這個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文化環境中健康成長。中華文化的國戲、國學、國藝相互涵攝、相得益彰。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教師對國學精華的引用、推衍和宣傳,促進民族思想精華、道德情操、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傳播。從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等方面,讓學生熏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做人、勸學、勵志的經典、富有理趣的經典詩詞,既是思想精華的導引,又有文學美感熏陶。民族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成為戲曲人才成長的重要價值滋養。
中國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學院成立于1964年,是我國唯一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
學院現設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等本科專業,擁有音樂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藝術碩士(MFA)授予權。其中,音樂學是北京市重點學科。建院40多年來先后培養了吳雁澤、德德瑪、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張也、劉斌、呂繼紅、譚晶、祖海等知名音樂藝術家。
學院所有教室全部實現多媒體化,擁有世界一流的計算機作曲教學設備,亞洲地區最先進的錄音棚,兩百多間供學生使用的琴房,并配有大批世界一流的鋼琴和高品質的民族樂器,為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館(簡稱國樂館)籌建于2002年。國樂館,作為一個以研究教學為主,并與學院其它教學、科研系統在功能上耦合(互補)的常設機構,集創作研究、學術交流、展覽陳列于一體,其功能是以“國樂”為研究教學對象,側重并傾向于對其自體系的教學與研究來重建中國音樂的傳統歷史符號并以此加強中國音樂的建設和發展。從而不同于學院其他教學部門,通過教學模式將現代、中國傳統與西方及世界相結合,綜合推動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