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在經歷了一個曲折、迂回的發展歷程后,雖說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基礎音樂教育已不能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本質與作用
音樂欣賞教學的本質是審美訓練。音樂欣賞教學必須以學科的培養目標為依據,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內容,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
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普通高中音樂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二是發展學生的音樂聯想力和想象力;三是增強學生的音樂記憶力、鑒賞力,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目的;四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感。
二、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現狀
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長期以來還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
第一,長期以來固定的教學模式、方法、內容陳舊,把音樂本身富有的感染力沖淡。音樂本身是多姿多彩的,高中的音樂欣賞課也可以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但是多年來那種人為的固定不變的模式、呆板陳舊的方法、單調枯燥的內容,注定要使學生久而生厭,繼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第二,現有的教學模式跟不上時代發展,和現代中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相適應。人們總把中學時代稱為“黃金時代”,這時的中學生思維最活躍,求知欲最旺盛,特別是高中生,都極富個性,對身邊的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和探求心理,而注意力卻不容易集中,一旦出現新事物,注意力和興趣就很容易發生轉移。所以高中的音樂欣賞課怎樣培養學生對音樂課持續興趣,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第三,音樂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認為完全根據教材來上課,給教師創作的空間很小,有很多東西制約我們的思維發展。
三、高中音樂欣賞課的創意性課型設計
筆者認為,如果能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現有的教材為基本依據,依照新課改的理念,對高中音樂欣賞課作一些改革創新,特別是在課型設計上作一些有創意的改動,也許會更適合現代高中生的口味。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想法,談談高中音樂欣賞課中如何進行創意性課型設計。
(一)由表及里,遵循心理反應過程
音樂欣賞教學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我們的音樂前輩黃自先生認為音樂欣賞時,要經過這樣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心理反應過程。
(二)精講多聽,開展啟發式教學
欣賞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學生要理解音樂作品,首先對音樂表現手段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達到這一要求必須要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才能完成。語言是不可能代替音樂表現作品的,所以在教學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而作繁瑣冗長的講述,如果講述過多,必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精練、富有啟發性,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靈活多變,注重對比教學
將題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與體裁等異同點明顯,易于對比的音樂作品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能使學生比較準確地感受、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時還能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并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表現的規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即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這能使學生從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的欣賞中體會、理解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音樂表現手段來表現共同的主題的。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這一課型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等形式的獨唱曲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于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
總之,音樂欣賞課的創意性改革,重在建設,貴在堅持。我們不企求全面推進,也不寄希望于有一套固定的、完整的模式、套路來指導實施,而只能建立有限目標,小步快跑,不斷總結,加以改進,逐個擊破,最終達到全面開花。只要我們高中音樂教師都有創新的意識,結合本專業努力去嘗試,走個性化、藝術性的道路,相信我們的教學逐漸會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以適應當今發展越來越快的社會。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