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參加過一檔電視節目的錄制。在錄制過程中,許多嘉賓都提到同一個例子,就是過去20年來,當選我國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者,除外籍院士外,全都是在我國讀完高中甚至本科,才去國外留學的。為此,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我國的基礎教育還是不錯的。
這樣的例子很有迷惑性,可是,這是一個毫無邏輯的論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選的就是本土科學家,哪怕中國科學研究水平整體不高,也能從矮子里拔出高個子,這并不能說明中國學者的國際競爭力。
在節目中,一位專家動情地講了一個故事,說他朋友的孩子早年隨父母一起出國讀書,后來又隨父母一起回國念小學。在國內小學,這個孩子什么也不會,簡直就像“白癡”。我忍不住打斷他的話:“為什么在國內讀小學跟不上,就說是孩子的問題,難道不應該反思國內的教育有問題嗎?相比孩子,這樣的教育不是更‘白癡’嗎?”
我國教育的弊端已經十分明顯,但還有人自信地認為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十分明顯,只能說明,在長期的灌輸教育環境中,大家只習慣于用這種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維來判斷,而并不清楚什么才是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的教育。
客觀上說,與國外基礎教育相比,我國的灌輸教育是領先的,基于灌輸模式的知識教育,成績也是突出的。所以,我國幼兒園的孩子就已經能計算復雜的數學,初中生的科學水平遠超國外高中生。與我國這些早學、多學的孩子相比,國外的孩子確實就像“白癡”。但是,我們這些聰明的孩子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嗎?到了大學、進入工作單位,還有學習的熱情嗎?還有創造活力嗎?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成才,知識的作用極為有限,能力與素質才是決定因素。有沒有獨立性、自信心、團隊合作意識,這比掌握多少知識更為重要。而當下教育缺失的正是對學生獨立性、自信心、團隊意識的培養。遺憾的是,許多教育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或者雖然意識到了,但卻由于自身缺乏獨立性和自信心,在教育實踐中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教育的本質十分簡單,就是讓人生活得更美好。為此,學校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但現在,教育被注入太多的非教育功能,因此,在這種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有不少人已經不知道教育的本質。從這一意義上說,當下教育或許還需要調校到新的啟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