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論依據
1.從夫妻一體主義到夫妻別體主義
當代,世界各國離婚法的立法趨勢也從有責主義發展到破裂主義,大大減少了對離婚的限制。從過錯離婚到無過錯離婚,社會和法律對離婚的態度也越來越寬容。無過錯離婚法的基本要求是只要婚姻關系確實已經破裂,不論有無過錯,任何一方都可以獲準離婚。對于精神權益的損害,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無疑是一個理想的救濟手段。
2.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不會導致婚姻商品化、人格商品化
有人反對離婚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認為允許損害賠償會使婚姻趨于商品化,為高價離婚大開方便之門。但由于我國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社會經濟及其派生的各種社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婚姻關系,若僅以道德規范來調整婚姻關系,顯然無法保護婚姻關系當事人的利益。
二、建立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
建立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有利于保護離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我國婚內侵權行為屢屢發生,家庭暴力呈上升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1/4起因于家庭暴力。因夫妻一方與人有婚外情、通奸、姘居,或重婚而導致婚姻破裂的離婚案件有增無減,在某些地區已成為離婚的主要原因,占離婚案件總數的60%以上。許多無過錯離婚當事人因一方過錯的侵權違法行為,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如果不能夠得到救濟,則無法保護其合法權益。
三、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內容
我國臺灣學者認為,關于離婚之損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離因損害,另一種是離婚損害。即限于夫妻一方的侵權行為是構成離婚的原因時,他方可請求因侵權行為而產生的損害賠償。例如因殺害而侵害對方的生命、身體或人格,或違反重婚、通奸等貞操義務而侵害對方的配偶權等都屬于離因損害。但是,離婚損害與離因損害不同,離婚損害不具有侵權行為的要件,而離婚本身就是構成損害賠償的直接原因。
以上述區分為基礎,筆者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來討論離婚損害的精神賠償。
1.對于離婚之精神損害,會不會導致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濫用,我國法律應如何繼受
配偶一方由于配偶另一方或第三人的過錯行為導致其婚姻關系破裂而遭受的非財產損害,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權利受到侵害,法律就應當提供救濟的途徑,因此,有必要確立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當然,法律應設計嚴格的構成要件,來控制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濫用:
(1)需有違法行為
因配偶一方或第三人的違法行為導致婚姻關系破裂,即存在違法性。違法行為主要指實施通奸、姘居、重婚、虐待、遺棄、意圖殺害配偶、因犯罪被判處長期徒刑等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違法行為。
(2)需有精神損害的事實發生
即因配偶一方或第三人的違法行為導致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無過錯配偶因此受到精神損害。
(3)需有因果關系
配偶一方實施的通奸、重婚、虐待、遺棄等違法行為,是導致婚姻關系破裂,造成無過錯配偶精神損害的直接原因。
(4)需有主觀過錯
即實施違法行為的配偶方或第三人主觀上存在故意或過失。
除此之外,我國法律還可以通過規定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時間、給付方式、數額限制等加以調控,以防止其濫用。
2.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
在第三者插足引起婚姻破裂發生精神損害賠償的情況下,受害配偶能否向第三者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其子女能否成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這些問題涉及對婚姻本質的認識。從理論上說,第三人亦能成為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從實踐上來看,確實也存在大量第三者插足引起婚姻關系破裂的事實。有條件地給予受害方一定的精神損害賠償,不僅能起到補償的作用,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慰撫作用,較好地發揮了精神損害賠償金的平衡功能,對維護社會秩序是有積極意義的。
綜上所述,建立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可行而必要的。我國應在相關的民事立法中做出明確的規定,以配合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發揮法律對弱者的保護功能,實現社會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