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本文從“多角度設問”“一題多解”“化學實驗”以及創造氛圍四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 培養 發散思維能力
新課程理念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作用不只是灌輸知識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全面發展,特別是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核心是發散思維能力。什么是發散思維呢?發散思維又稱擴散思維,是圍繞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沿不同方向進行思考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拘泥于一點或一條線索,而是向多方面發散,找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法或各種可能的答案。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可以使得他們思維靈敏、流暢,具有創造性。
一、在課堂教學中以“多角度設問”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接受、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堂,發揮它的作用。無論是新課、習題課,還是復習課,在課堂上都要從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化學問題,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維擴散開,不拘泥于某一點或某一方向,挖掘他們發散思維的潛力。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定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發散式的化學問題時,應體現出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多向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
1.某無色透明溶液,經測定只含有Ac-、Na+等四種離子,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上述溶液中另兩種離子是____、_____。
②上述溶液中四種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相對大小可能為__________。
學生在解答時,很快會想到NaAc溶液,并指出四種離子濃度的相對大小為c(Na+)>c(Ac-)>c(OH-)>c(H+)。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同時,筆者問學生:NaAc溶液通常可以通過什么反應而得到?學生回答:NaOH和HAc反應。筆者再次反問,NaOH和HAc反應是否一定能得到NaAc溶液?一經點撥,學生立即指出兩者必須按照等物質的量反應才會得到NaAc溶液。此時筆者抓住學生剛才的回答:如果NaOH的物質的量比HAc多,得到溶液的溶質是什么,含有哪些離子?如果HAc的物質的量比NaOH多,得到溶液的溶質是什么,含有哪些離子?學生回憶弱電解質的電離和鹽類水解的知識,指出前者為NaOH和NaAc的混合液,含有的離子是Na+、Ac-、OH-、H+四種;后者為HAc和NaAc的混合液,含有的離子也是上述四種。此時學生豁然開朗:發現溶液可能有三種情況:NaAc溶液,NaOH和NaAc的混合液,HAc和NaAc的混合液。因此,四種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相對大小就可能有多種情況。此時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可以把此題看做在醋酸中逐滴滴入氫氧化鈉時離子濃度大小的情況,并要求他們有序分析。通過設計這樣的問題,增強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使他們了解在解決問題時不能拘泥于一種方式、一個答案,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二、在習題練習中以“一題多解”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習題練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用它來檢測和評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情況,也體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況。教師要精選習題,加強訓練,但也不能盲目地搞“海題戰術”,這種方法易使學生處于一種沉悶壓抑的狀態,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因此,教師要運用“一題多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一題多解”的欲望,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興趣;平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一題多解”的作業;推廣學生中“一題多解”的好方法。這樣,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不單一、不受限制,變得活躍、開闊、豐富。
例如讓學生思考“如何鑒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這道題時,筆者就放手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發揮他們的思維潛能,要求學生找出所有可能的鑒別方法。結果有的學生用高錳酸鉀溶液,有的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的用紫色石蕊試液,有的用溴水,有的用品紅溶液,有的用氫硫酸,有的用燃著的鎂條,有的用聞氣味的方法,有的用飽和Na2CO3溶液,等等。為了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升華,筆者及時對學生的鑒別方法進行反饋、匯集,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與學生共同探討,使全部信息得到交流和傳遞,進一步啟發、誘導學生去發現不同方法中所再現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及具體再現方法的規律性,使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三、以“化學實驗”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而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因此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中學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探究性實驗,挖掘探究性實驗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把握時機,創造條件,增強化學實驗的探究性,啟發、引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另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可對其進行改進、補充或重新設計,或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等。根據實驗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問題情境,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創造性地提出假設和設計實驗方案。
例如氯氣能使濕潤的碘化鉀淀粉試紙變藍,這是檢驗氯氣的一種常用方法,在此實驗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觀察能力強的學生會發現:足量氯氣與濕潤的碘化鉀淀粉試紙接觸,白色的試紙先變藍,接著藍色褪去又呈白色的“反常”現象(5Cl2+I2+6H2O=2HIO3+10HC1),學生由此提出質疑。教師可因勢利導,啟示學生在這張褪去藍色的“反常”試紙上滴一滴無色的碘化鉀溶液,再觀察試紙的顏色變化,并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進行實驗探究。再如,在講氯氣的制備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氣體的發生裝置有哪些,對于氯氣來說,哪一種裝置是可以采用的。在演示完實驗后,又問學生防倒吸的裝置除了倒置漏斗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裝置呢?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組裝出他們所想的實驗裝置。這樣,學生就會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如何在研究中學習和解決問題。
四、為學生創造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氛圍
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著五花八門的想法,甚至有一些古怪的想法。這些各種各樣的想法正是他們發散思維的火花和具有創造性潛力的體現。但是,一些學生太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怕自己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和同學認為是愚蠢的想法而不敢說出來;有一些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偏離正確答案的想法輕易予以否決、打擊;還有的學生連提出自己的問題的機會都沒有等等。這些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受到了扼殺。作為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調整心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穩定的心理狀態,為學生創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其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不受限制地得到表現和完善。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水高級中學)